〈醫師專欄〉如何處理令人苦惱的肩膀習慣性脫臼

■林敬為

「啊」一聲,突然從激烈爭取籃板球的籃球場上傳出,緊接著表情痛苦的「小安」扶著自己的手臂從球場上被隊友攙扶下場。經過緊急送醫後,確定是肩關節脫臼,在麻醉後被醫師徒手復位將肩關節復位回正常位置。日後,小安被轉介至骨科門診,苦惱地表示自己在最近1年內已經有3次脫臼的狀況,不知道後續該如何治療,肩膀才能不再脫臼,可以繼續回球場上享受打球的樂趣。

肩關節是人體活動角度最大的關節,正因為活動角度大,關節限制較小,也因此肩關節也是人體最容易脫臼的關節。而習慣性脫臼的產生,與第1次發生肩關節脫臼的年紀息息相關。如果在20歲之前發生第1次肩關節脫臼,有高達90%的機率會有再次脫臼的情況,隨著年紀增加,習慣性脫臼產生的機率會隨之下降;如果超過40歲才發生第1次脫臼的情形,再脫臼的機率就會就將降低至10%。

由於肩關節構造複雜,一但發生習慣性脫臼的情形,必須由骨科醫師詳細評估檢查,確認是哪些組織損傷造成肩關節不穩定的情形;其中,最常發生的原因是肩關節唇破裂以及肱骨頭骨性缺損。由於大多數的肩關節脫臼都是肱骨,也就是上臂骨向前移位,撞擊肩關節前下方的關節唇,造成關節唇破裂無法維持關節穩定,可以透過關節鏡手術,將破裂的關節唇重新固定回原本的位置上,以重建關節穩定度。

而肩關節在脫臼的過程中,肱骨向前移位時,也會對肩關節的肩盂造成撞擊,導致肱骨頭會被撞擊出一個凹痕,造成骨頭有缺損的狀況。一但缺損的範圍過大,當肩膀在做外轉的動作時,肱骨頭缺損處就容易卡住肩盂,造成脫臼情形。如果肱骨頭缺損範圍過大,需要考慮肌腱轉位至缺損處,降低脫臼的發生機率。

在精確的診斷以及手術後,搭配一系列肩關節的復健肌力訓練,可以有效地將肩關節再脫臼的機率降低至5~15%左右。小安在聽過醫師解釋後,也決定好要接受手術治療,期待自己以後可以重新享受在球場奔馳的樂趣。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