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志成
美國總統川普二十日宣誓就職,綜觀拜登四年任期表現,外交表現優於內政;川普正式展開四年任期,內政上將會雷厲風行,外交上將改變二戰後的國際秩序,聯合國體系及多邊組織將會弱化。
對拜登四年任期的評價,可分兩個階段:第一是二0二一年就任到二0二二年期中選舉,保住民主黨在參議院多數、眾議院小輸,還增加了三位州長。
川普四年前交棒時,被批評政府防疫不力,加上緊縮移民政策、俄烏戰爭爆發;拜登上任後,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放寬移民政策,又提出美國救援計畫要刺激經濟,頒布基礎設施法案,具體擘劃建設藍圖。
拜登四年任期 外交優於內政
對外關係方面,二0二一年,在阿拉斯加一場美中(中國大陸)高級別官員會談,美中拉高了戰略對抗聲量,拜登在印太戰略、美英澳AUKUS同盟、東北亞美日韓聯盟,乃至於主導北約對抗、制裁俄羅斯等多邊主義上動作積極。
但是,二0二二起的第二階段,拜登政府為度過疫情所採取的貨幣量化寬鬆政策,帶來大量通膨,百姓資產、消費力萎縮,貧富差距拉大,民眾將怨氣指向移民政策、槍械管制,乃至性別、墮胎等意識型態議題。
國際上,美國自阿富汗撤軍過程令人失望,喀布爾民主政權垮台後,又回復到塔利班掌權,局勢落得無人可以收拾;後來的以哈戰事,美國一味挺以,引發同情巴勒斯坦的民眾反彈,徒增中東族裔與猶太人的矛盾。
去年,拜登與川普辯論中露出老態,成了他無法競選連任的最後一根稻草。總結拜登四年任期,外交上表現出比較有系統的處理國際事務,內政上卻因為部份政策矯枉過正,加重美國社會價值衝突。
川普在二十日宣誓就職,外界關注拜登任內積極建構的民主同盟對抗「中俄伊朝」(CRINK)集團的冷戰意識型態,還會存在嗎?還是會轉為「川普交易」的利益導向?
川普價值 務實客觀權變交錯
川普是具有強烈保守主義與愛國主義的意識型態者,他是靠著這些價值主義贏得美國大選,而非利益交換。基本上川普有其信奉的價值,表現在內政與外交上,會是價值觀與務實、權變交錯的混合型發展,不會完全利益導向。
例如,內政方面的移民政策、同性戀等議題,仍能看出川普的價值取向;國際方面,民主與威權的界線,也是模糊而具有彈性的。只要不損及美國利益、增加保護費,川普會繼續與民主同盟互動;同時,基於市場、資源等經濟利益,川普也會接觸全球南方國家。
但川普認為,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等,舉凡奉行一國一票的多邊機制,形同實質上否定美國強大的政經優勢。未來,在川普「美國至上」的思維下,將進一步忽略、擱置甚至退出多邊組織。
觀察台美關係走向,台灣在民主價值上與美國相同,經濟上也有相互的利益需求;但要關注美國在世界上是否有「假想敵」?川普第一任期內,假想敵就是中國大陸。二0一八年,川普開始對中國大陸發起了貿易戰,且延續迄今。
現在川普重返白宮,被美國視為假想敵的國家,會連結盟友來保護自己,世界會回到兩極對抗,但並非過去壁壘分明的兩大陣營,而是錯綜運用的新冷戰。例如,政治上雖不同調,但在經濟上仍相互交流,謀求各自最大利益。

內部分裂 歐洲難以戰略自主
美國現在面對中國大陸的崛起,世界還有無可能從「兩極」走向「三極」?依俄羅斯、歐洲目前的狀況看來,國際強權政治不太可能出現第三極,主要分析如下:
俄羅斯雖是軍事大國,但俄烏戰爭打了三年,且持續被美國主導的西方國家制裁,俄無法憑一己之力單獨抗衡,找中國大陸建構「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正符合蒲亭現階段「聯中抗美」戰略。
至於歐洲,戰略自主難以實現。主因是內部分裂:其一,西歐與東歐對安全承諾不同;西歐想和美國平起平坐,東歐則希望美國承諾更多安全保護。其二,歐洲在意識型態上出現左右對抗;右派崛起,對國家發展、移民、社會政策的路線分歧。
「歐洲戰略自主」看不到前景,只有在價值上還具有引導兩極對抗的軟實力。例如,歐盟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對資料保護與隱私的規範,採取世界最嚴格標準,會進一步影響各國網路政策立法。
再者,歐盟推動「碳關稅」(CBAM),預計二0二六年出口到歐盟的特定產品,須與歐盟廠商承擔相同的減碳成本,這是全球貿易法首次納入氣候規則,必會帶動各國訂定商品設計與材料減碳的相關法規。

多交保護費 美仍將協助台灣
對台灣而言,大國博弈如果是「二極」對抗,台灣強調身為「民主同盟」的一員,美國第一島鏈抗中戰略的前沿,會以價值觀繼續與美國站在一起。
但如果世界走向「三極」,就不能排除美國有戰略新三角關係的設想,亦即「改善美俄關係,聯手對付北京」;畢竟,美國過去確實也曾經用過「聯中制俄」戰略。但是,台灣可能被當成棋子出賣,處境更加危險。
依美國憲法二十二條正案,川普任期只有四年,不能再連任,在時間壓力下,內政必然會雷厲風行,但可能會造成國內外更大的不平靜;外交上不會完全利益導向,在安全上仍會協助台灣,戰略政策與對歐洲、日本皆然,只是要這些國家多負擔保護費。
另一方面,川普不會遵循傳統秩序、規則,會經由雙邊談判,憑藉美國的政經優勢謀求美國國家利益,但也會因此之故,二戰以來建構的聯合國體系將大受影響,多邊組織的重要性旁落、功能會弱化。
台灣並非聯合國國際組織成員,但長期以來仍主動遵循國際規則,面對以「川普規則」為基礎的國際新秩序,台灣還是要多交朋友,特別是台美關係仍是重中之重。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蒙志成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