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牙嬤喊牙痛 三叉神經痛作怪

醫師溫永銳指出,三叉神經痛是指該神經分布區域內反覆發作、伴隨面部抽搐的陣發性劇痛。(頭顱模型示意圖/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80歲許阿嬤年事已高,牙齒早已拔光,但仍感覺牙痛,許阿嬤前往大里仁愛醫院疼痛治療中心門診,當許阿嬤一走進門診坐下來,右手就緊捂著臉,流露出痛苦表情,醫師確認阿嬤原來是罹患三叉神經痛,熱凝射頻療法治療疼痛症狀獲得改善。

醫師溫永銳說,三叉神經是負責支配臉部感覺的主要神經,三叉神經痛是指該神經分布區域內反覆發作、伴隨面部抽搐的陣發性劇痛,通常憑症狀即可判斷。有許多相似的顏面或頭部疼痛,患者容易被誤診為牙齒疾病,導致多次拔牙卻仍未能得到適當的治療。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多發於40歲以上的民眾,女性略多於男性,通常為單側發病,以右側較常見,只有不到5%的病人會雙側發病。典型的三叉神經痛發作沒有預兆,疼痛如閃電般突然出現,感覺短暫而劇烈,類似尖銳、電灼、針刺、刀割或撕裂樣的劇痛。

溫永銳表示,病人往往會以手掌或毛巾緊壓患處,或用力揉擦臉部以試圖減輕疼痛。有時可能伴隨面部潮紅、皮膚溫度升高、結膜充血、流淚和唾液分泌增多等症狀。某些病人會有明確的「觸發點」,一旦接觸這些敏感區域,例如刷牙、吃飯、洗臉或說話,可能引發劇痛,嚴重者甚至因頻繁的疼痛發作而徹夜難眠,影響生活品質,可能導致焦慮及憂鬱,甚至出現自殺念頭。因此,積極治療至關重要。

疼痛治療中心主任賴烱文表示,三叉神經痛治療方式為:

一、藥物治療—治療初期通常以藥物為主,尤其是抗癲癇藥物,例如 Carbamazepine (Tegretol),其作用為抑制三叉神經系統的異常放電。新一代藥物如Oxcarbazepine (Trileptal),達到類似療效,減少副作用。也可嘗試針灸、中藥、理療、按摩等方式。

二、手術治療—若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副作用難以忍受,可考慮手術治療,包括:

1.「微創介入性治療」:例如「經皮半月節後射頻療法」,透過精確熱源破壞三叉神經節,在X光影像指導下進行神經定位,減少神經破壞範圍及術後併發症,術後疼痛改善率可達75-85%。

2.「加馬刀治療」:無需開顱,利用高精度放射線破壞神經結構。

3.「開顱手術」:例如微血管減壓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