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官學合作。國立台灣美術館主辦、成大團隊策劃的第十九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參展計畫「『無』信仰:漂蕩世界的台灣智慧」,今年五月至十一月於義大利展出,二十一日舉辦一比一組裝記者會,展覽內容首度公開亮相。
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大會主題為「智慧.自然.人工.集體」,在建築設計中,如何被思考和用以面對當代環境和氣候困境。策展人薛丞倫以此為發想,強調所謂無信仰,其實處在有和無之間,透過十六件作品,表達對環境、科技的體現,也希望讓校園環境能更開放多元,並建構平台,透過建築,讓台灣和世界對話。
台灣美術館長陳貺怡指首度和成大合作,希望透過「智慧」角色,重新審視台灣在全球化與飄盪的地緣政治背景下的空間策略,強調地景的缺席、置換與二元性,通過抽象架構來反思建築、實質環境再現關係。

展場周圍配置的展櫃象徵環繞群島,展示十二組研究模型,內容聚焦台灣真實情境與議題,反映當代社會的挑戰與思考,讓觀眾在群島結構中重新審視台灣地景轉變的脈絡。展場一端的「光明燈牆」,如同於群島之中設置一座信仰半島,正面是傳統信仰的「光明燈」,背面則是充滿高科技感,於義大利展出時,藉由展場唯一開啟的對外窗,可望見威尼斯的聖母安康教堂,象徵人文與信仰起點。
展場設計採用島嶼概念,貫穿全場,透過島、群島、半島間的關係,呈現信仰與「無」信仰之間的張力,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時,將以展覽、裝置、工作坊和論壇形式,探索並定義當代台灣建築師的「智慧」表現和未來設計的展場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