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讀《世說新語》,感悟家教智慧

■丁峰

床頭擱一本《世說新語》,每夜倚枕讀上幾則,一卷墨香薰染,內心恬靜平和。這部古典筆記小說,講述了諸多魏晉人士的逸聞趣事和文壇佳話,也氤氳著一股清新和雅的家庭教育策略之氣,細讀品咂,小故事裡蘊含著深沉的人生哲理,其家庭教育的大智慧給後世無盡的啟迪。

不言之身教的謝太傅,另辟教育理念新洞天。《世說新語‧德行篇》記錄了劉夫人教兒的故事。謝公夫人教兒,問太傅:「那得初不見君教兒?」答曰:「我常自教兒。」意思是說謝安的夫人(劉惔之妹)教育兒子時問太傅謝安:「怎麼從來沒見過您教孩子?」謝安回答說:「我總是以自身的言行來教育他們。」從劉夫人的責備埋怨上看,似乎謝安輕忽了孩子的管教,其實不然,這是劉夫人與謝安的教育方式不同,劉夫人採取師承知識積累的傳統教育方法,以傳統思維模式看待謝安,而謝安採用的是啟悟思維的新式教育方法,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小事做起,用自己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言行為孩子做好榜樣,從而讓孩子受到良好的啟迪教育。他回答夫人的責問理直氣壯,他強調的是不言之身教,提倡以身作則的身教啟悟,讓孩子在獨立反思中有所感悟,為童蒙教育開闢一片新洞天。

可以從另一則故事印證謝安的這一教育理念。《世說新語‧品藻》記錄了這麼一段:「謝遏諸人共道竹林優劣,謝公云:『先輩初不臧貶七賢。』」意思是說謝遏等人一起談論『竹林七賢』的優劣,謝安說:「前人從來不褒貶七賢。」林下之風度已成魏晉人士追求自由精神的象徵符號,「竹林七賢」在謝安的心中視其為心摹手追的高標,不容他人妄議雌黃。聽到子侄們妄論先輩,心有不滿,卻沒有直接棒喝,而採取了擱置不談的方式實行不言之教,自己閉口不談,讓孩子憬然自悟,光陰含香,優雅如常,這便是謝安身教重於言教的風格體現。

《世說新語‧夙惠篇》記載陳太丘糜粥教子的故事,讀來生動風趣,耐人尋味。有位客人到陳寔家過夜,陳寔叫兒子陳紀和陳諶做飯招待客人。客人和陳寔在一起清談,兄弟兩人在燒火,不久都跑去偷聽長輩們說話。為此,做飯的時候兩人忘了放上竹箅子,結果要蒸的飯都落到了鍋裡,米飯成稠粥。倆孩子心驚膽戰,長跪待責,但可貴之處是陳寔並沒有懲罰他們,而是問明原因,瞭解到因偷聽論議,好學深思才忘炊飯糜,所以,心裡已經原諒了孩子,接著追問他們:「爾頗有所識不?」這一引導式的發問,讓孩子得到鼓勵,孩子由驚恐到喜悅,於是便有了「二孩俱說,更相易奪,言無遺失。」生動活潑的一幕。孩子爭先恐後,知無不言,把聽到和自己的理解皆分毫不差地講述出來。這情景讓陳寔驚喜萬分,對孩子只說了句:「但糜自可,何必飯也!」孩子強聞博識,思考爭辯的優秀表現,是與陳寔抓住時機循循善誘密切相關,他肯定了孩子的好學不倦的精神。這種教育方法於今也頗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