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專欄〉髖關節發育不全 早期治療效果好

■李易儒

自民國93年度起,台灣的新生兒父母都會拿到一本由國健署發布的《兒童健康手冊》,手冊中關於新生兒的相關衛教資料非常完備,是很多新手父母親了解與追蹤紀錄寶寶成長發育、疫苗接種、身高體重等過程的重要手冊。衛教資料中,有一章提到髖關節篩檢的重要性,家長在寶寶出生後或是後續門診追蹤被兒科醫師檢查到髖關節可能有問題時,會建議轉診到兒童骨科進一步檢查,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髖關節發育不全(DDH)的發生率約為1/1000,主要會影響出生後髖臼及股骨頭相對位置、骨性發育與周邊軟組織發育,可能導致未來跛行、長短腿、步態異常、提早關節退化等問題。剛出生~4個月內的嬰兒,由有經驗的兒科醫師或是兒童骨科醫師做理學檢查較容易發現異常,通常會有髖關節左右邊外張程度不相等,單邊過緊、過鬆,或是出現摩擦感或聲響,甚至明顯的脫臼情況,這時會建議進一步做髖關節超音波檢查確認。

除了理學檢查異常之外,下列幾種高風險族群建議接受常規髖關節超音波確認:第1種是媽媽懷孕過程出現胎位不正(臀位產)、或是羊水過少的情形,由於胎兒在子宮中的位置不正確容易造成髖關節壓迫,或是羊水過少導致擠壓髖關節,在出生前的髖關節發育就容易導致異常。

第2種是家族史,例如媽媽本身或是前胎曾有髖關節發育不全的病史。第3種是新生兒合併其他問題,例如斜頸、前足內彎(收)變形、膝後翻或關節僵硬等,也可能同時有髖關節發育問題必須檢查。

第4種是兩邊大腿皮膚皺摺紋路、大小、長短等外觀不對稱。最後一種是第一胎的女嬰,第一胎因為子宮空間相對較窄小,容易造成髖關節擠壓,女嬰因為受到媽媽賀爾蒙影響軟組織較鬆,在擠壓狀態下髖關節相對位置會比較差造成發育不良的機率也較高。

嬰兒包巾最好不要把髖關節及下肢整個束縛住,應讓嬰兒可以維持髖關節外展M字腿的自然型態;4個月或較大嬰兒可以穿戴背帶,背帶可選擇底部屁股支撐處較寬可以讓雙腿外張打開,或是有國際髖關節發育不全協會認可的背帶。

出生6個月內的嬰兒若發現有DDH,一般使用帕氏吊帶治療,只要好好配合穿戴,治療效果都不錯。6個月以上或是無法使用吊帶復位的嬰兒就必須使用徒手復位並使用髖關節石膏固定,若是1歲以上才檢查出問題或是前期治療效果不良嬰兒的則必須接受手術治療。

近年來在中華民國兒骨醫學會及衛福部醫策會主導下,推動DDH相關認證及課程,讓DDH篩檢與髖關節超音波檢查更普及,希望更早期的檢查出需接受治療的嬰兒,讓治療更容易。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