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征
週末,我在家裡閱讀《詩經》,當目光停留在《周南·桃夭》這一篇時,彷彿穿越了時空的長廊,與古人共賞那嬌豔欲滴、燦爛奪目的桃花。詩人僅用「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八個字,便將春天的景象描繪得淋漓盡致。這不僅僅是對新娘美好品德的讚美,更是在字裡行間傳遞出一種喜慶美滿的氛圍。而「之子於歸,宜其室家」一句,則表達了新娘嫁入新家後,能夠與家人和睦相處,為家庭帶來和諧與歡樂的美好願景。整首詩歌通過對桃樹的花、實、葉進行細膩描繪,展現了一幅美麗而興旺的畫面,頌揚了人性中最純粹美好的一面。這種願景不僅是對新娘的祝福,也是對即將步入婚姻殿堂或擁有家庭的人們最真摯的期盼。
回想起我第一次接觸桃花的情景,那是二十多年前發生的一件小事。當時,我和同事李姐正巧路過施工現場。只見幾位園林工人正在修剪路邊的樹枝,不經意間從綠化帶裡拔出了兩棵看似弱不禁風的小桃樹苗,並隨意地放置在一旁。出於好奇,李姐上前詢問得知這兩棵樹苗不再被需要了。於是,她決定將它們帶回辦公室門前栽種起來。面對眼前這兩株瘦弱不堪的生命體,我半開玩笑地說:「恐怕不出一週它們就會枯萎吧。」然而沒過多久,桃樹上竟然綻放出了滿枝頭粉嫩嫩的花朵,猶如少女般羞澀又充滿生機。那一刻,整個辦公區域都被這份意外之喜所感染,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芬芳,讓人心情愉悅不已。從此以後,這兩棵桃樹以最美的姿態迎接每一位來訪者,成為了一道獨特而又亮麗的風景線。
每一種植物都有其獨特的魅力所在,而追溯起桃花的歷史來,早在遠古時期人們就已經發現了它的價值所在。《神農本草經》中記載道:「桃花味苦平無毒」,具有美容養顏的功效;同時,在中醫理論中還認為其能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等作用。但除了藥用價值外,更重要的是作為自然界中一抹亮麗色彩的存在,桃花自古以來便是文人墨客筆下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每年春暖花開之際,漫山遍野間綻放著無數絢爛奪目的桃花,不僅裝點了大地更溫暖了人心。它們用自己的方式訴說著關於生命的故事,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勇敢前行。
桃花之美不僅僅局限於外表層面,更深層次地體現在其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之上。在文化長河裡,桃花被賦予了極其豐富且深遠的意義。一方面,它象徵著春天的到來以及萬物復蘇所帶來的希望與活力;另一方面,則是對於美好生活及幸福美滿家庭的一種嚮往與追求。如今再次品味《周南·桃夭》,讓我在欣賞其美妙之餘,也能感受到古人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對幸福、和美家庭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