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腎病變 中西醫合療改善

奇美中醫部主治醫師陳曉瑱表示,糖尿病腎病變初期沒有太多不適症狀,籲病友應積極控制血糖與三高,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65歲退休員警阿成因疲勞感加重,診斷為第2型糖尿病,忽略血糖與重度蛋白尿控制,腎功能衰退為第4期,診斷為糖尿病腎病變,由中醫給予針灸與科學中藥,經半年中西醫治療,腎功能從4期進步至3A期,目前疾病控制穩定,疲倦、腎功能與血糖也獲得改善。

在現代社會糖尿病已成為一種常見慢性疾病,而其併發症之一「糖尿病腎病變」,更是悄無聲息地威脅著病人的健康。奇美中醫部主治醫師陳曉瑱指出,糖尿病腎病變初期往往沒有太多不適症狀,這使得許多病人在不知不覺中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糖尿病腎病變的定義為糖尿病人出現蛋白尿,並合併腎功能惡化。由於血糖控制不佳,全身大、小血管會產生病變,而腎臟微血管受到傷害,影響腎臟功能,早期以出現微白蛋白尿為主要特徵。

陳曉瑱強調,如果因血糖控制不佳導致腎臟「超濾」,讓病人誤以為腎臟沒問題,從而忽略治療糖尿病腎病變的最佳時機。糖尿病腎病變最早可從微量白蛋白尿觀察,如果糖尿病人同時有高血壓、高血脂、血糖控制不佳三高,血中的尿素氮及肌酸酐上升,腎臟功能惡化。即使臨床上糖尿病人未達到腎病變,仍建議定期回診追蹤蛋白尿與腎功能。

如有其他危險因子,則應針對這些危險因子積極治療,常見的治療方式為開立降血糖藥、血壓藥、血脂藥,且病人需要長期控制。

陳曉瑱表示,從臨床現象對應典籍,中醫治療糖尿病腎病變有3個步驟,包括滋陰清熱、補陰涼血、針灸。其中使用針灸調節免疫系統,降低發炎指數。動物實驗更證實,針灸「足三里穴、三陰交穴」對腎間質纖維化具有保護作用。透過減輕發炎反應,有助於防止腎小管纖維化。

上述退休員警糖尿病腎病變,在中西醫合併治療下,糖化血色素從8.9%降至6.5%,腎絲球過濾率從22進步48,微量蛋白尿從988降至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