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效針劑 可降15%再骨折風險

 

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助研究員王貞予(右2)團隊與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骨科部醫師傅紹懷(左2)等合作,研究發現,骨質疏鬆患者使用長效針劑可有效降低15%再骨折率。(國衛院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台大雲林分院共同分析了33萬餘名骨鬆性骨折患者,在不同抗骨鬆藥物使用情形下再次骨折風險,發現骨質疏鬆患者使用長效針劑,可讓整體之再度骨折的風險下降15%。

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助研究員王貞予團隊,與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骨科部醫師傅紹懷、哈佛醫學院麻省總醫院骨科醫師Olivier Q. Groot合作,就提升抗骨鬆長效針劑使用率,及是否能有效降低再次骨鬆性骨折風險進行研究。

傅紹懷指出,台灣地區65歲以上女性約50%到60%罹患骨質疏鬆,男性長者也有20%到25%,若不治療,恐導致髖關節、脊椎等部位骨折,是超高齡社會下的重要議題。但其為慢性疾病,與高血壓、糖尿病一樣需要終生治療,否則若發生骨折,不僅增加個人身體與生活負擔,更對整體醫療系統造成壓力。

研究團隊此次分析了2008年至2018年間,33萬餘名髖部骨折患者在不同抗骨鬆藥物使用情形下的再次骨折風險。研究結果顯示,長效型針劑抗骨鬆藥物的使用比例從2%增至62%,使整體之再次骨折風險下降了15%,證實使用長效針劑可降低骨折風險。

國衛院高齡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表示,骨質疏鬆是一種終生的慢性疾病,就如同高血壓、糖尿病一樣,需要終生治療,開始用藥後如隨意停藥可能會導致快速的骨質流失而增加骨折風險。

傅紹懷指出,骨質疏鬆是沉默的疾病,在骨折之前患者自己都不會有感覺,治療上則有不少長輩會預期可以改善腰酸背痛、走路更有力,但其實骨密度增加並不會改善,導致不少長輩在治療落差下中斷治療。

傅紹懷表示,研究顯示長效型抗骨鬆藥物,可改善骨鬆患者普遍用藥持續性不佳的治療困境,長效型抗骨鬆針劑最長可達一年一針的便利性,讓即使低服藥順從性的患者也能被動式的獲得長效型藥物穩定良好的治療效果,建議將長效型抗骨鬆藥物視為疫苗,針對高風險族群以公共衛生防治的角度鼓勵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