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預言頻傳 培養正向應對策略

突發事件頻傳驗證災難預言,「張老師」建議在未知時代中保持心理穩定。(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近期網路上流傳各種關於2025年的「災難預言」,加上近日全球發生多起突發重大災難事件,許多人出現焦慮、失眠、恐慌等情緒困擾,甚至影響日常生活。高雄「張老師」中心建議,「與不確定性共存、積極面對未來」。

「張老師」指出,當重大災難發生時,社會集體情緒容易受其影響;尤其災難事件頻傳或與個人經驗產生共鳴時,使災難預言更易引發集體焦慮。包括持續的焦慮與恐懼,擔心自己或親友會遭遇不幸,甚至對未來感到絕望;無法停止思考負面新聞,導致失眠或頻繁做惡夢等睡眠障礙;過度關注災難資訊,不停瀏覽新聞與社群媒體,導致焦慮情緒加劇;逃避與極端行為,對於旅行、外出或日常活動產生過度擔憂,甚至過度儲備物資,影響正常生活。另外,身心症狀如頭痛、心悸、胃痛、食慾減退,甚至免疫力下降,都是長期壓力造成的身體反應。

「張老師」指出,面對頻繁的災難新聞與鋪天蓋地的災難預言,可透過以下方式來減輕心理負擔:

1.培養媒體識讀能力:選擇可信賴的資訊來源,從官方新聞或專業機構獲取準確資訊。

2.限制新聞攝取量:設定每日瀏覽新聞的時間,避免過度沉浸在負面消息中。

3.與親友分享感受:談論自己的擔憂與焦慮,透過社會支持來減輕心理壓力。

4.活在當下,提升可控力:將注意力放在可掌控的範圍,如健康管理、學習新技能、財務規劃等,提升安全感。

5.培養正向應對策略:藉由冥想、深呼吸、運動、閱讀或藝術創作來降低焦慮情緒。

6.建立規律作息與健康生活習慣:充足睡眠、均衡飲食與運動皆有助於提高心理韌性。

7.必要時尋求專業心理協助:若焦慮影響到日常生活,可尋求心理諮詢或專業輔導,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張老師1980輔導專線或專業諮商等。

「張老師」指出,與其被恐懼綁架,不如以理性態度看待未來,建立穩定的心理狀態,提高自身的適應力與心理韌性,做好準備但不過度擔憂,保持冷靜、穩定與希望,才能真正有能力應對任何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