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吃就吐 無法躺平睡眠 食道弛緩不能症 她暴瘦21㎏

經醫師林宛姿以「經口內視鏡食道括約肌切開術」治療,嚴姓婦人目前喝水、進食都無礙。(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72歲嚴姓婦人2年前出現吞嚥困難,起初就醫胃鏡檢查認為是胃食道逆流,曾2至3天不能進食,一吃就吐,也不能躺平睡覺,長期以靠墊斜坐就寢,直到去年至台中榮總胃腸肝膽科門診,經檢查確認係罹患少見的「食道弛緩不能症」,以「經口內視鏡食道括約肌切開術(POEM)」治療,術後1天可進流質食物,術後2天即出院,2週內完全恢復正常飲食,得以免開刀解除多年的困擾。

嚴姓病患表示,一直以來身體健康,萬萬沒想到竟罹患這麼難纏的疾病,體重從74公斤一路下滑到手術前的53公斤,幸好醫師仔細檢查,確認食道問題,並以內視鏡治療,讓自己可以擺脫2年來「食不下嚥」的痛苦。

台中榮總胃腸肝膽科醫師林宛姿指出,食道弛緩不能症發生率約為每10萬人有1到2人,盛行率約為每10萬人10到15例,任何年齡層都可能發生,主要發生在25至60歲。病因是食道下端與胃交接處的括約肌無法正常放鬆,導致食物無法順利進入胃部。

當食物堆積在食道內,可能出現吞嚥困難、胸痛或胸部壓迫感,以及食物逆流的慢性症狀,不適感可能長達數月到數年。長期不易進食會造成體重減輕、營養不良,或因食道痙攣出現劇烈胸痛的急性症狀。

疾病初期以內視鏡檢查,因為食道外觀無明顯病灶,不容易判斷而導致延遲診斷,實際盛行率預估將高於臨床統計。隨著醫學影像、內視鏡技術和食道蠕動檢查儀器的進步,加上醫師對疾病的認知提升,民眾也更了解疾病,使發生率及盛行率有逐年上升趨勢。

林宛姿說,食道弛緩不能症主要因食道內壁神經元的發炎與退化,導致食道蠕動功能及下端括約肌無法正常放鬆。確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瞭,但已知可能的機制與危險因子,包含遺傳基因、自體免疫反應,以及病毒或美洲錐蟲病等,都可能引發此症。

林宛姿表示,POEM手術是目前治療食道弛緩不能症的首選方式,手術成功率達百分之90至95。此手術透過內視鏡從口腔進入食道,精準切開食道下括約肌以釋放肌肉壓力,無需體外切口,術後疼痛輕微且恢復迅速。

林宛姿提醒,民眾若持續出現吞嚥困難、胸痛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隨著POEM手術技術成熟,食道弛緩不能症已非難解之症。及早診斷、積極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重拾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