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肩膀旋轉肌斷裂 增生療法改善疼痛

醫師黃薇臻提醒,肩膀疼痛的成因多樣化,應經由專業醫師評估後提供適合的治療方案。(台大新竹分院提供)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56歲務農男子因勞動量大,對身體疼痛不以為意;近一年來肩膀疼痛狀況加劇,起初僅在舉手或搬重物時會感到隱隱不適,隨後逐漸出現無力現象,服用止痛藥、接受物理治療效果有限,就醫診斷旋轉肌(尤其是棘上肌)有明顯撕裂傷。經進行超音波導引增生治療,經過3次療程撕裂處逐漸變小,疼痛狀況改善。

新竹台大分院復健部醫師黃薇臻說明,肩膀是人體活動度最大的關節之一,由4條旋轉肌肌腱(棘上肌、棘下肌、小圓肌、肩胛下肌)共同維持穩定。旋轉肌肌腱常見斷裂原因主要分為急性及慢性退化2類,急性多為外傷(如跌倒、車禍)或受到突然拉力(如搬重物);慢性退化則常見於40、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通常沒有明確跌倒受傷病史,但隨著長年使用磨損,肌腱即可能損傷甚至斷裂。

過去診斷旋轉肌斷裂主要依賴病史及理學檢查,若要確診需做核磁共振或開刀使用關節鏡檢查。隨著超音波技術進步,臨床上診斷可同時做精準注射治療。

黃薇臻表示,一般若無急性的嚴重斷裂,會先考慮保守的藥物及物理治療,主要為止痛並強化未受損及附近肌群,以恢復肩膀功能,但沒有實際修復效果;若受損嚴重影響功能,修補手術風險相對高,且術後若未適當保護及復健仍可能再度斷裂。增生療法指在患處注射有助於修復的物質(常見成分有高濃度葡萄糖及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促進受損組織的修復、增生和減輕疼痛。

黃薇臻提醒,肩膀痛的原因除了肌腱斷裂,五十肩、鈣化性肌腱炎等也常見,並非每種狀況都適合增生療法,建議由專業醫師評估後給予適合的治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