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柏翰、王超群∕台北報導
全民健保30週年。專家指出,醫療需求持續變化,應透過適度調高保費、優化支付制度、加速新療法納保等3項改革,讓健保真正迎向永續。
總統賴清德20日出席「健保30永續研討會」致詞時,表達對台灣健保制度的深刻感謝,指出健保是社會資源重新分配的重要制度,展現強大的互助精神,政府持續參與並推動健保發展。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全民健保實施後,台灣成為「低財務門檻、高可近性」醫療的國家。但受到財務限制,近年健保面臨許多挑戰與問題。
洪子仁指出,健保總額支付制度雖然有效控制醫療費用增長,但成長率始終維持在3.4%以下,醫療資源供需失衡。醫療機構面對支付制度的打折給付,經營壓力增加、醫護人力流失,引發病床縮減、急診壅塞等問題。
此外,健保總額有限,新藥、新科技納健保的速度減緩,也導致癌症及其他重大疾病者治療選擇受限,須自費使用新療法,台灣醫療可能走向「有錢看得更好、沒錢只能接受基本治療」,違背全民健保原有的公平性。
洪子仁建議,健保改革應回歸自助互助、風險共同分擔精神,藉由健保費率適度調整、改善健保支付制度,確保醫護人員合理待遇、加速新藥與新科技的納保進程等3項改革,才能提升財務永續。
提高保費部分,針對資本利得如股利、房地產交易所得等,應調高「補充保費」費率與上限門檻,讓高財富者承擔更多責任;對於勞力所得者則可適度降低費率,維持社會公平性。
其次,應檢討總額支付制度,針對住院及急難重項目調高健保支付標準,讓醫療機構不用依賴「低薪、高工時、高風險、高壓力」支撐運作,提升醫護人員的職業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