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俊文∕台南報導
台南各土地公廟緊鑼密鼓迎接土地公聖誕。台南十餘家土地公廟各具特色,六合境有「三伯公」;總爺街有頂、下兩土地公廟;東區「祝三多」是祝福「多福」、「多壽」、「多子」的土地公爺爺;海安宮土地公出自泥塑大師邱火松之手,外型是一位和藹可親的慈祥老人,粉絲頗多。
農曆二月二日是「頭牙」,也是土地公的聖誕,做生意店家、廟宇、民宅,設三牲酒禮水果祭拜土地公,祭祀完畢宴請員工吃宴席,所謂「食尾牙面憂憂,食頭牙撚喙鬚」吃尾牙怕被炒魷魚,吃頭牙保有工作,當然就要吹口哨、撚喙鬚。
成功大學歷史系博士生沈琮勝表示,土地公信仰是最普遍的台灣民間信仰,在閩、客陰陽宅地設置石頭、牌位、塑像、小廟等,猶如里長伯在守護著大家。府城土地廟有主祀及配祀兩種,老台南人做生意求財拜土地公為主,市區十餘間土地公廟也各具特色。
六合境廟宇擁有三間主祀土地公,分為大伯公「仁厚境福德祠」、二伯公「油行尾福德祠」、三伯公「大埔福德祠」,每逢台南大天后宮迎鎮南媽,三位伯公神像及開山王共乘神轎,安排頭番,猶如延平郡王鄭成功帶著民間信仰神明開拓台灣。
大埔福德祠香火旺盛,土地公生前連續一個多月演歌仔戲酬謝神恩。民族路番薯崎小南天過去一直是民族路夜市商家的守護神,近幾年拚復甦。北區總爺街自古有「蜈蚣穴」傳說,街頭頂土地公廟稱「鎮轅境」,街尾下土地公廟稱「總祿境」,兩廟相望,爭取民眾香火。
沈琮勝表示,古謂「土地公守水口」正覺寺旁土地公守護柴頭港溪,有趣的是先有土地廟,後才有佛寺,現在土地公仍存於廟內,想來佛祖也要感謝伯公仔讓祂們發揚光大。
東門路橋下的祝三多廟,也是主祀福德正神,三多意喻「多福」、「多壽」、「多子」,雖藏於陸橋下,拜拜的人也很多。
位於忠義路上的「三四境」,規模極小,不太像廟,伯公仔默默端坐神案,述說昔日光彩。「首貳境」土地公在萬福庵和齊天大聖合祀,保留一幅日治時代遺留的頭旗,去年米街廣安宮送天師時曾經亮相。
若論到雕刻精美,六合境清水寺及海安宮的土地公,皆出自泥塑大師邱火松之手,造型有別於一般伯公仔,堪稱名師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