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70歲男性患者感冒2天,發燒39度且全身痠痛無力、胸悶喘促,西醫診斷為A型流感,服用抗病毒西藥2天後,症狀仍反覆,經親友介紹至本院所診治。中醫四診紀錄如下,望診:身材瘦弱、煩躁感。聞診:喘鳴且呼吸急促。問診:喘咳、咽痛、偶有痰水、咳慎胸悶痛緊束、長期排便偏軟,但服用西藥後解便偏少、抽菸、西醫檢查肺活量差。舌診:「舌淡紅苔白膩」。脈診:「右:寸關滑促、左寸弦緊尺浮」。中醫證型:「六經辨證-太陽陽明證(外感風寒表實兼裡有熱證)」。處方思維:「發汗解表,兼清裏熱」。內服中藥治療1週後,上述諸症痊癒。
流行性感冒,或簡稱流感,是一種由病毒(Influenza Virus)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咳嗽、有痰、喉嚨痛、鼻塞、流鼻水等,與頭痛、身體肌肉關節疼痛、嘔吐、腹瀉等症狀。除了自民國87年起先從65歲以上高危險群老人開始施打疫苗,之後擴大至醫護與禽鳥類養殖人員、幼兒及學童等族群,降低併發症來維護民眾健康外,亦可於發病48小時內使用抗病毒藥物,但對住院病患來說,即便超過48小時,使用這類抗病毒藥物仍然對病患有一定的幫助,還能發揮減少院內感染。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風從外人,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漢《傷寒論》已經論述了風寒之邪所致感冒的證治。感冒是感受風邪為代表的六淫、時邪病毒,侵犯肺衛,以惡寒發熱、頭身疼痛,鼻塞流涕,噴嚏咳嗽,全身不適為臨床特徵的常見外感病證,四季皆有,以冬春季為多。病機:衛表不和,肺失宣肅。治療:解表宣肺為,但應分清「風寒、風熱與暑濕及兼夾病邪」之不同,而分別採用「辛溫解表、辛涼解表和解表清暑祛濕」等治法祛除表邪,時邪病毒又當以「清熱解毒」為治療重點。
感冒的治療一般禁用補法,以免斂邪,但若體虛之人,又當在解表劑中佐以益氣、養陰等補益之品,以扶正祛邪。《難經‧四十九難》:「形寒飲冷則傷肺」《靈樞‧百病始生》也提到「重寒傷肺」。這兩句經典意指,『人體感受風寒、寒濕,或飲食生冷,均可損傷肺臟』,因此正確飲食調護有助迅速康復。所以感冒患者本身需維持良好睡眠習慣,適度運動加強心肺狀態,飲食上更要避免太甜、過酸、嗆辣、冰涼飲料、橘子、柳丁、奇異果、白柚、麵食類、發酵食物。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觀察到越來越多人確診新冠肺炎,並預測3月疫情會開始升溫;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振國也提到,國外研究顯示有14%的患者會同時染上流感與新冠肺炎,屆時重症及死亡風險都會加倍。近期中醫推出清冠一號亦可治療流感外,藉由中醫「辨證求因,因人施治」之獨特性,更能抽絲剝繭地探病之源,以期達到降低流感重症發生之目的。
(作者∕台南市銘輝中醫診所醫師蕭銘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