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孕產及產後等種種壓力,使新手媽媽的身心狀況需要被重視。一篇2024年11月發表於《英國運動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產後運動可減輕憂鬱與焦慮症狀,並降低產後憂鬱風險,特別在產後3個月內開始運動可顯著改善心理健康。
這篇由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學者進行的研究結果發現,與沒有運動相比,單純的運動可減輕產後憂鬱與焦慮症狀,並使罹患重度產後憂鬱的風險降低45%;若在產後12週內開始運動的話,憂鬱症狀的改善效果更佳。
運動量愈大,憂鬱症狀的減輕程度愈明顯,而要達到中度改善效果,每週至少需進行8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像是快走、水中有氧運動或阻力訓練,且每週至少要運動4天。
土城醫院暨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劉嘉逸說明,產婦從懷孕到生產期間,賀爾蒙的變化大,尤其雌激素從孕期的快速上升,在產後又急速掉落,加上面臨家庭、育兒、職場…等壓力,在產前及產後一年內較容易出現情緒問題,醫學上稱為「周產期憂鬱」。
產後憂鬱分為產後情緒低落及產後憂鬱症兩大類,多數產婦(50-80%)在產後3-10天內會出現短暫情緒低落的現象,一般不會超過2週。只要支持系統完善,會完全緩解,不需治療;而產後憂鬱症大多在生產完3天後表現出來,症狀與一般重度憂鬱症相似,如心情低落、失去興趣、疲倦無活力、注意力不集中、思考動作遲緩、負面思考等,少部分甚至出現自殺或傷害嬰兒的念頭或行為。
劉嘉逸說,規律運動能減輕憂鬱、焦慮,早有定論,上述研究提到需達到中等強度的運動才有效果,重點在於規則與持續,所以找到一兩種喜歡的運動,養成習慣才是促進身心健康的養生之道。他提醒,產後憂鬱症是生病,不是心理問題,建議盡早求助專業,積極治療。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新手媽媽通常在養育照顧嬰兒的過程,會因為感受到喜悅回饋超過所承受的不適或混亂的生活作息,而降低辛勞感,不過在養育中如果出現一些症狀,如易怒、焦慮、不時想哭、跟著孩子哭、否定自我或負面思考…等,需察覺適時求助家人或找尋專業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