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榮
陽光透過窗簾灑入臥室,「小婷」醒來時又感到熟悉的頸部疼痛。作為資深設計師的她,與這種痛楚相伴已3年,每天長時間伏案工作和低頭滑手機,使她的頸椎承受過多壓力,不適感逐漸演變成難以忍受的疼痛。
3年前的一個深夜,趕完客戶設計方案後,小婷連續工作12小時突感頸部刺痛,初以為只是疲勞;但隨後出現頸部僵硬、肩膀緊繃、手指發麻和間歇性頭痛,嚴重影響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質。當小婷發現頸部疼痛持續超過1週且不見緩解,手臂出現明顯麻木,頭痛伴隨視力模糊,轉動頸部時出現「卡住」感,且鍛鍊和休息後症狀仍然加重。就醫安排X光、核磁共振檢查和神經傳導測試,顯示頸椎已出現退化性變化,C5-C6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根。
醫生解釋,這是典型的頸椎病,由長期不良姿勢和缺乏運動導致,建議先作保守治療,包括藥物、物理治療和生活習慣調整。經服用消炎止痛藥和肌肉鬆弛劑,同時接受頸椎牽引、超聲波和電療。除西醫外,她也嘗試中醫針灸和推拿,每週1次的針灸疏通經絡,緩解症狀。
在醫護建議下,小婷調整工作環境,購買符合人體工學的椅子和可調節顯示器,確保視線平行;設定鬧鐘,每工作45分鐘就活動5分鐘,做頸部伸展運動;睡眠方面,她換了頸椎保健枕,學習正確睡姿,避免俯臥。物理治療師也為她設計頸部和肩膀鍛鍊計劃,包括基本動作和上背部強化訓練。小婷每天堅持這些運動,頸部肌肉力量增強,疼痛明顯減輕;她也開始規律游泳和快走,因為水的浮力能減輕頸椎壓力,經過半年後,症狀顯著改善。
醫生提醒,頸椎退化是長期過程,需持續預防復發,並注意保持正確姿勢,避免長時間低頭,使用手機時將其抬高至眼睛水平;工作中間穿插運動,每小時進行5~10分鐘頸肩放鬆運動;強化頸部肌肉,堅持頸椎保健操,增強肌肉力量和穩定性;注意保暖,避免頸部受寒,尤其在空調環境下;健康飲食,增加鈣質和維生素D攝入,維持骨骼健康。
針對頸椎退化疼痛,醫生建議早期干預、綜合治療、堅持鍛鍊、注意姿勢、減輕壓力。現代人生活方式使頸椎病越來越年輕化,通過正確姿勢和加強鍛鍊,多數問題可預防和控制;當頸部不適伴隨這些症狀時,應盡快就醫檢查,避免病情惡化,延誤治療時機。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