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促進劑 恐致賭癮性衝動

本報綜合報導

多巴胺促進劑藥物可用於治療巴金森氏症、腿部躁動症等疾病;研究顯示,可能引發的副作用包括衝動控制障礙。資料顯示,約6~17%服用多巴胺促進劑藥物的腿部躁動症患者,會出現賭博、性衝動等異常行為。

英國有數十名女性投訴,為治療腿部躁動症等疾病,她們服用醫師開立的多巴胺促進劑藥物,副作用卻毀了她們的人生;批評醫師及藥廠事先未充分告知,迫使她們承擔賭癮、消費或暴力衝動及性成癮導致的嚴重後果。根據英國國民保健署(NHS)的定義,若藥物引發的副作用可見於1%患者,即可列為「常見」副作用。

英國有研究顯示,每20名成年人之中,即有1人可能出現腿部躁動症症狀,且特別容易發生於女性。

而恥辱、懊悔等感受在相關案例也不罕見。劍橋大學神經精神醫學教授馮恩指出,考量社會觀感,許多病患不會向他人分享自己的異常行為,病患往往也不會懷疑異常行為可能與藥物有關。類似多巴胺促進劑藥物服用患者之間的盛行率究竟有多高,目前仍不明朗。

馮恩認為,NHS等單位有必要明確警告並監測藥物可能導致的高風險性行為,因為相關行為可能對病患造成「毀滅性的」影響。

英國大型藥廠葛蘭素史克(GSK)2003年即發現多巴胺促進劑藥物及異常性行為之間的關聯。不只在英國,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訴訟案例,且多與巴金森氏症有關。

許多女性也提到,長期服用相關藥物讓腿部躁動症狀加劇。雖然在部分案例,藥物起初緩解症狀的效果奇佳;一旦症狀加劇,藥物服用劑量即增加,進而導致更嚴重的衝動或異常行為。

GSK聲明,Ropinirole(羅匹尼羅)等多巴胺促進劑藥物已用於全球超過1700萬起治療,並已通過廣泛臨床試驗;相關藥物已獲證實有效,且具良好安全性。所有藥物皆具潛在副作用,處方資訊已有清楚說明。而GSK不是生產相關藥物的唯一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