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個案攀升 民團籲增加量能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國教行動聯盟24日舉行記者會,早療通報個案持續攀升,實際療育量能增加卻有限,導致許多個案可能無法獲得即時療育,國教盟呼籲政府應儘速增加早期療育量能,並全面檢討制度缺失,以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落實對發展遲緩兒童的照顧。

國教盟指出,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早療通報個案持續攀升,從2017年23,535人增至2024年39,145人,但每年療育量能卻有限,例如2024年通報需求39,145,療育量能僅增加1,483人,意味著早療量能供不應求。

國教盟提到,早療的聯合評估要排隊,進入療育服務還要再等,家長發現兒疑似遲緩後,要在第1年就要進入療育服務幾乎不太可能,部分安置機構需早療的兒童比率高,但資源卻不足;每延遲1年治療,孩子的遲緩程度就可能增加20%,錯過0至3歲黃金治療期,未來特教生比率就可能拉高,量能不足的問題亟待解決。

國教盟表示,很多家庭發現孩子狀況的時間較晚,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政府若投入1元早療經費,未來就可減少3元特教經費,呼籲政府重新定位早療方向,不要視為福利政策,而是當作基本的醫療權和教育權,並導入早療喘息服務,如開放長照車接送早療兒童,減輕照顧者身心壓力,以提升家庭功能穩定性。

國教盟也提出3大訴求,呼籲政府擴大早療資源,增聘治療師並增設早療據點,縮短評估與療育等待時間;導入喘息接送服務,將長照車納入早療體系,讓早療兒童能有穩定的車輛與人力接送;同時改革早療補助制度,讓經費能符合實際需求,並建立全國早療資源平台,以利資訊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