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虧損 專家籲參考星制度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針對目前面對健保虧損,中醫大新竹附醫院長陳自諒提出可參考新加坡的醫療制度「醫療分級、共擔機制、強制儲蓄」,建議台灣可採漸進式改革方向。

陳自諒受邀至清華大學EMBA在專職班,在「董座的經營哲學」課程和學子作「我從醫師到院長的變形記」專題演講,分享人生哲學和經營理念。

談到健保虧損,陳自諒說,可參考新加坡醫療分級制度,設置醫療儲蓄帳戶,政府強制規定,每人薪資的一部分須存入個人醫療儲蓄帳戶。其次是大病保險,遇到大筆醫療開銷時,由政府提供的保險協助支付;另外,還有社會安全網,針對經濟困難、無法負擔醫療費用的人,政府提供補助,以及自費與政府補助並行,公立醫院設有不同等級病房,病房等級越高,自費比例越高。

陳自諒說,台灣要落實新加坡模式仍有3大挑戰,首先,社會接受度問題,台灣民眾已習慣「低負擔、高覆蓋」的健保模式,若要改為部分自費,勢必會引發強烈反彈。其次,薪資結構不同,新加坡薪資較高,強制儲蓄較易推行;但台灣薪資較低,若強制扣款存入個人醫療帳戶,可能影響民生開支。第3,醫療資源分布不均,新加坡幅員較小,醫療資源集中管理相對容易。台灣健保應採漸進式改革方向,導入部分自費機制,參考新加坡的分級病房制度。

陳自諒指出,台灣可先建立個人醫療儲蓄帳戶,以降低全民健保的長期財務壓力。其次,強化分級醫療,限制小病先由基層診所處理。第3,適度調漲健保費率,提高高收入族群的負擔比例,使財務運作更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