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軟骨發育不全症,健保通過目前唯一可治療新藥,讓患者有機會繼續長高。健保署長石崇良29日說,預估5月上路,可受惠72人,藥費支出約5億元。
軟骨不全症發生率約1/2.5萬,絕大多數是「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接受體-3」基因突變所致,影響軟骨生長導致身材矮小,患者終生身高平均約130公分。以往軟骨發育不全症治療選擇有限;美國2021年批准促進軟骨發育不全症兒童生長藥物,將適用對象擴展至所有生長板仍開放的患者。
對此,罕病團體呼籲加速健保給付納入新藥,以利增加個案長高20~30公分可能性。近日健保署進行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通過將治療罕見疾病軟骨發育不全症新藥納入給付。
石崇良出席健保30健走活動時表示,軟骨發育不全症造成病人下肢無法生長、上肢太短,甚至難以如廁,生活上需倚賴他人協助。
他指出,最新通過的藥品是目前唯一可治療軟骨發育不全症的方法,不僅改善病人身高,頭顱、臉部比例也會較為正常。透過每天的皮下注射,讓生長板持續成長,有機會長得和正常人一樣高。這款藥物必須持續施打至生長板完全密合,男生約16~18歲、女生約14歲。
石崇良說,這個藥物每人每年藥費約700萬元,個案最小可以從2歲起開始施打,雖然終身藥費很高,但個案幾乎可以過上正常的人生,也可以對社會有所貢獻,預估嘉惠人數約72人,藥費支出約5億元,透過罕藥專款收載,最快5月1日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