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蘿

在現今資訊時代,媒體的角色不僅是資訊的傳遞者,更是社會輿論的塑造者。然而,隨著新興媒體平台的興起,許多不實信息和假新聞也在各大平台中氾濫。綠媒假新聞的問題已經成為當前台灣社會的一個重要課題,尤其是在一些媒體機構和新聞平台上,假新聞的傳播似乎有時被故意放任不管。與此同時,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作為監管機構,卻顯示出對此問題的遲遲不處理,甚至有部分人指出,NCC對待不同媒體的態度存在明顯的差別對待。
舉例來說,被認為是親綠媒體的特定電視台,「恰巧」在差不多時間報導體育署被大幅刪減的議題,但卻被披露是造謠,體育署預算年增幅高達百分之三十六。對此,NCC態度平淡的表示,已請電視台到會陳述。作為台灣的主管機關,NCC理應在面對媒體濫用報導權,尤其是涉及假新聞時,展現出其應有的監管職責。然而,現實情況卻並非如此。當涉及到某些綠媒的假新聞問題時,NCC似乎總是處於觀望狀態,遲遲未做出有效的處置。
相比之下,NCC過去對中天新聞台的處理則顯得尤為嚴厲。中天新聞台遭撤照就是因為多次被NCC以報導不實為由處以重罰,許多裁決甚至在中天撤照後還陸續被翻盤。由此顯見,這些處罰在某些人眼中,似乎並非單純基於其報導內容的問題,而是帶有政治因素的偏見。
假新聞之所以必須被處理的原因,因為不實報導會損害公共信任,還對社會的穩定造成了嚴重威脅。如果特定媒體平台往往帶有鮮明的政治立場,並且在報導時,選擇性地篩選消息,將某些內容放大,甚至不經證實就進行發布,這不僅讓讀者誤解了真相,還可能在社會中激起不必要的對立與爭議,特別是在朝小野大、政治局勢不安,且社會正處於大罷免的各種煽動訊息當中。
如果媒體經常發布具有偏向性的報導,其內容不僅缺乏客觀性,還有意扭曲事實,對比方說某些社會運動或政治事件的處理,明顯呈現出雙重標準。一方面,這些媒體會對反對派人物進行徹底的抹黑,另一方面,對於自身立場偏向的政治人物或團體,卻往往容忍各種疑慮與錯誤信息的傳播。
換句話說,綠媒在報導某些敏感議題時,故意選擇偏袒政府或相關團體的立場,並將與其立場相悖的聲音忽視或壓制。這樣的報導方式,無疑是對媒體倫理的嚴重挑戰,也對台灣社會的資訊透明度構成了威脅。更有甚者,一些重要的新聞事件或政策問題,可能在藉由錯誤誤導,扭曲正確的新聞報導,媒體儼然變成帶有政治目的的宣傳工具。
簡單的說,親綠媒體和中天新聞台在NCC面前的待遇差異實在讓人質疑其公正性。為何對於一些明顯涉嫌假新聞和誤導報導的親綠媒體,NCC卻未能採取同樣的措施?這種不對等的處理態度,無疑使得NCC在公眾眼中的形象大打折扣,也讓人懷疑其是否真能履行起監管媒體的職責。
更值得注意的是,NCC的遲緩處理與其內部結構和運作有著密切的關聯。由於行政院遲遲未對委員進行提名,再過三個月,委員人數不滿的窘境已經快滿一年,這也使得NCC在決策上出現了嚴重的權力空窗期,導致其監管功能大大減弱,包括各種檢驗問題之外,最近甚至被質疑是否能完成電視台換照的審查程序?換個角度說,如果四人運行也沒有問題的話,那民進黨為何不同意縮減委員人數,不足額的三位委員難道是冗員嗎?
面對綠媒假新聞的蔓延和NCC監管功能的缺失,台灣的媒體環境正在經歷一場嚴峻的考驗。民進黨政府對NCC的放任,難道為了避免觸及那些有利於政府的媒體利益嗎?NCC若繼續保持現有的遲緩態度,恐怕難以再肩負起保障公正、透明資訊環境的重任。唯有通過改革與調整,確保其獨立性和公正性,NCC才能真正發揮其應有的監管職能。否則,台灣的媒體環境將無法避免進一步的惡化,甚至走向崩盤的邊緣。
(作者為時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