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級學童 每日運動不足1H

台師大教授張鑑如出席國科會學術成果系列記者會,分享台灣兒童身體動作發展調查成果。(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灣師範大學2日指出,調查發現,國內有高達8成多的7、8歲國小低年級兒童,運動時間未達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的每日1小時標準。建議家長培養孩童運動習慣並參與家務,並拋出親子運動消費券等構想,盼提升兒童身體動作能力發展。

為了解台灣兒童身體動作發展狀況,在國科會支持下,台師大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教授張鑑如團隊進行抽樣並長期追蹤。學齡前3至6歲樣本數共1175人,學齡7、8歲樣本數共2365人,樣本數的男、女比例大約為51%、49%。

調查發現,台灣兒童的身體動作能力發展隨著年齡穩定成長,特別是在3至5歲,發展速度較快。不過,在展現不同的身體動作能力時,男女表現又各有其長,在學齡前及學齡階段,女孩精細動作表現(比如會自己轉回並轉緊寶特瓶蓋),顯著優於同階段男孩;國小男孩在粗大動作的表現(比如會自己雙腳連續往前跳)則明顯超越同階段女孩。

另,調查研究發現,兒童的運動種類愈多、時間愈長、強度愈高,其粗大與精細動作的發展也愈好。然而,台灣有高達8成多的7、8歲國小低年級兒童,運動時間未達WHO建議的每日應達1小時(即1週7小時)標準,甚至8歲兒童達標率較7歲兒童為低;台灣達標率不到2成,相比美國國小兒童有42%達標率,落差顯著。

調查亦發現,兒童家事參與種類愈多、時數愈長,其身體動作發展愈好。倒垃圾、曬衣服等家事有助兒童粗大動作發展,擦桌子、摺衣服等則可提升兒童精細動作能力,交錯分工可讓孩童練習不同的動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