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春意盎然, 詩經清明

文/程鳴 畫/黃騰萱

春風輕輕拂過,帶來了萬物復蘇的氣息。在這個清明時節,我翻開了古老的《詩經》,在字裡行間尋找著古人對春天的描繪,感受著那份跨越時空的共鳴。

《詩經》中的春天,是一幅生動的畫卷。「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桃花盛開,如火如荼,映照著清澈的溪水,彷彿連水波都染上了淡淡的粉色。我彷彿能聽到溪邊的少女們輕聲歌唱,她們的歌聲與花香交織在一起,構成了春日裡最美妙的旋律。

清明時節,細雨紛紛,彷彿天地間最溫柔的對話。《詩經》中的雨,是那樣的細膩而富有詩意:「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雨中的卷耳,雖然不足以盈滿筐,卻承載著深深的思念。我彷彿能看到那位徘徊在雨中的遊子,他的心中充滿了對遠方親人的牽掛。

在《詩經》的世界裡,春天不僅是自然的季節,也是情感的流露。「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春天的鳥兒在河洲上鳴唱,尋找著它們的伴侶。這不僅僅是對自然現象的描述,更是對人類情感的深刻映射。我彷彿能看到那對相悅的男女,在春光中漫步,他們的眼中充滿了對彼此的深情。

清明時節,人們踏青掃墓,緬懷先人。《詩經》中的清明,是一種對祖先的敬仰和懷念。「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在這裡,清明不僅是一個節日,也是一種對過去和未來的思考。我彷彿能看到那些在田間勞作的人們,他們一邊耕作,一邊回憶著祖先的智慧和勇氣。

春天的《詩經》,是清新而簡約的。它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著強烈的畫面感。「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簡潔的語句,勾勒出了一幅清晨河畔的景象,蘆葦隨風搖曳,白露覆蓋著大地,而那遠方的人兒,似乎就在這朦朧的晨霧中若隱若現。

在這個清明節,我讀著《詩經》,感受著春天的氣息。書中的每一個字,都如同春風中的花瓣,輕輕飄落在我的心頭。我彷彿能聽到古人的聲音,他們在告訴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春天永遠是希望和生機的象徵。

《詩經》中的清明,是一首永恆的詩。它不僅記錄了古人的生活,也傳遞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