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男童反覆咳嗽約2個月,乾咳偶有黃綠痰,夜咳且有喘鳴聲,曾呼吸困難住院接受抗生素治療,西醫診斷為「黴漿菌感染肺炎」,現服用西藥後症狀仍反覆,經親友介紹至本院所求助中醫治療。
中醫四診紀錄如下,望診:身材偏瘦;聞診:咳嗽急促。問診:乾咳、偶有帶痰黃綠色、咳慎胸悶痛緊束、長期排便偏軟、喜飲冰涼、西醫檢查肺活量差。舌診:「舌淡紅苔白膩」。脈診:「右:寸關濡、左寸澀關尺滑」。中醫證型:「肺熱脾虛、肝失疏泄」。處方思維:「潤肺益脾,清熱疏肝」。內服中藥治療且注意飲食後,上述諸症痊癒。
感染肺炎黴漿菌潛伏期約3週,常見臨床症狀,初期以類流感症狀為主,包括發燒、畏寒、頭痛、喉嚨痛、全身倦怠、肌肉痠痛;2~4天後,開始乾咳並逐漸加劇,之後可能產生黏液痰,嚴重者影響呼吸困難且血氧下降需要入院觀察治療,病程可持續3~4週才緩解。成人一般少發燒或症狀不明顯。呼吸道感染黴漿菌大約3~10%的人最後會發展成肺炎。另有25%以上的病人有咽痛、中耳炎、惡心嘔吐、肌肉節痠痛、皮膚紅疹、溶血等。此外,少數會侵犯心臟(心衰竭、心肌炎),神經系統(腦炎)。
本病多由風寒、風溫之邪從衛表口鼻犯肺,邪氣蘊結,蒸液成痰,肺失宣肅,氣血鬱滯而致。《素問‧咳論》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中醫臨床辨證上對『咳、嗽、咳嗽』三者實無區分之要,可統稱咳嗽。若「痰飲」咳嗽則多為「肺、脾」二臟,若「咳嗽上氣」則多為「肺、腎」二臟。要抓住咳與痰的特點,如咳嗽『白天甚者』乃『肺寒氣偏盛』;『夜間甚者』多為『腎虛、脾虛、痰濕或血分過熱』;『躺平更甚』者乃有『懸飲』;『劇咳』則可以考慮『疏肝』。辨痰方面,痰清稀者屬濕,黏稠者屬熱、燥;痰色白屬風、寒、濕,色黃屬熱;痰多者屬痰濕、脾腎虛,痰少者多為風寒束表或陰虛等。燥咳痰少難出,甚至無痰。
《難經‧四十九難》:「形寒飲冷則傷肺」。《靈樞‧百病始生》也提到「重寒傷肺」,且中醫認為,「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腎為生痰之根」。這幾句經典意指,人體感受風寒、寒濕,或飲食生冷,均可損傷肺臟。所以罹患此病之患者本身需維持良好睡眠習慣外,飲食上更需注意太甜(奶茶、拿鐵)、過酸、嗆辣食物(生的蔥、薑、蒜、辣椒、黑白胡椒)、冰涼飲料(青茶、綠茶)、橘子、柳丁、奇異果、白柚、番茄、麵食類都要避免,且適度運動加強心肺狀態,並藉由中醫「辨證求因,審因論治」之獨特性,抽絲剝繭地探病之源,以期達到治癒之目的。(作者∕台南市銘輝中醫診所醫師蕭銘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