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蔣中正逝世50週年豈能只咎過不論功?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率領黨務主管在桃園慈湖陵寢向先總統蔣中正獻花致敬。(國民黨提供)

五日是先總統蔣中正逝世五十週年,最近「追隨」蔣中正「反共」的民進黨,上上下下若無其事,國民黨則舉辦了數項紀念活動。妖魔化蔣中正,是台灣民主化以來民進黨慣用的選票提款機,但民進黨絕口不提蔣中正捍衛台灣、建設台灣之功,足見民進黨偏頗營私的權力鬥爭心態。

民進黨妖魔化蔣中正,最近的例子就是今年二二八時,賴清德總統指出,二二八事件發生的原因,是獨裁者蔣介石在大陸戰局節節敗退情形下,為了確保來台灣統治而犯下的「滔天罪行」。對於此一說法,被歸類為「台派」的成大電機系教授李忠憲指出,二二八事件發生於一九四七年,但國共內戰大敗則是一九四九年,兩者有明顯的時間落差。賴清德扭曲歷史,此其一也。

其次,蔣中正錯用陳儀,固然必須負起歷史責任與政治責任;但當時蔣介石指示部隊「寬大處理、整飭軍紀、收攬民心」,足見蔣中正完全無意濫殺無辜,何來賴清德所說的「滔天大罪」?究其實,二二八事件的發生原因錯綜複雜,包括族群矛盾、戰後大陸籍人士來台擔任政府高階幹部引發若干台籍意見領袖不滿,以及物價騰飛等等;甚至,中共官方還將二二八事件定性為台共與中共領導的武裝鬥爭。民進黨為了妖魔化蔣中正,完全忽略其他因素,顯然並不公平。

事實上,蔣中正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方面,對台灣付出了相當大的貢獻。首先,一九四九中共建政之後高喊「血洗台灣」,並且發動武力犯台,蔣中正領導國軍力抗中共,並與美國簽署共同防禦條約,不但成功保衛台灣,更有效防堵中共突破第一島鏈,避免共產勢力擴大赤化範圍,為日後台灣各項發展創造安定環境。

政治方面,儘管在中共犯台強大壓力之下台灣實施戒嚴,但台灣仍自一九四六年起依據憲法陸續推動鄉鎮市民代表、國大代表、國大代表、立法委員選舉,之後更實施省議員、縣市長及議員等各個層次的選舉。蔣經國執政時期開始推動民主轉型,儘管其原因包括國內外壓力,但台灣民眾已歷經多次選舉,政治學界認為此亦有助於民主化進程,而此一基礎則為蔣中正所奠定。

經濟方面,面對戰後惡性通膨,蔣中正從大陸運送黃金來台發行新台幣,穩定物價,終結戰後日本人在台灣推波助瀾的通膨問題。之後,蔣中正在農業方面實施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等政策;工業方面先是發展勞力密集輕工業產業,又從進口替代過渡到出口擴張,為台灣賺取外匯並吸引外資投資;基礎建設方面,其晚年的十大建設更強化了台灣的競爭力。

根據統計,蔣中正過世的一九七五年,以美元計價的台灣名目國內生產毛額(GDP),達一九五一年的十三點三倍。若說蔣中正將台灣從貧窮社會提升到小康社會,為日後的台灣經濟奇蹟打下厚實的底子,數據即足以證明。

文化教育方面,蔣中正致力於保存、發揚中華文化,在中共血腥文化大革命時期,中華民國成為中華文化堡壘。尤其是,他深感人才為國家建設之本,決定自一九六八年起推動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儘管當時仍須擴建數千間教室、開辦經費約需三十億元,但蔣中正仍指示排除萬難,以實施九年國教優先,此一政策讓台灣獲益良多。

以上所舉,僅為犖犖大者,但民進黨卻不惜扭曲歷史事實妖魔化蔣中正,豈非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