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探索〉化解川普壓力 陸日韓對抗加合作

美國總統川普四月二日「解放日」對全球發動新一輪關稅戰,全球所有輸美商品課徵高額「對等關稅」。(路透)
趙文志

美國總統川普四月二日「解放日」對全球發動新一輪關稅戰,全球所有輸美商品至少課徵百分之十關稅,其中約有六十個國家被徵收百分之十一至五十不等的高額「對等關稅」,對台灣課徵關稅高達百分之三十二。

川普揮動關稅大刀,不但稅率遠超出眾人意料,一百八十五國受波及,幾乎涵蓋全球;川普還預言,很快會對進口半導體和藥品加徵關稅。川普同時宣布美國進入「國家經濟緊急狀態」,聲稱新關稅政策的目的是應對貿易逆差問題,並重振美國國內製造業。

 回敬對等關稅 大陸祭出報復

 

但是,中國大陸已率先回敬美國百分之三十四的「對等關稅」;法國總統馬克宏呼籲歐洲企業暫停在美國的投資計畫。歐盟表示,如果無法透過談判化解百分二十對等關稅,不排除一切反擊選項,其中包括對美國科技巨頭祭出更嚴監管措施。

至於其他國家,除了加拿大對美國製汽車課徵百分之二十五的報復性關稅外;部分國家或屈服於美國,願意降低對美關稅外,部分先採取補貼措施,持續與美國談判協商,並研擬中長期分散市場、降低對美依賴。

許多經濟學家預言,若各國決定採取報復性關稅,最嚴重可能重演一九三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全球再次陷入產量下降、失業率暴增和劇烈通貨膨脹,貿易壁壘加深各國相互報復,造成政治激化和民粹化,最後爆發世界大戰?

持平而論,川普發動「對等關稅」戰,短期內確實已對經濟帶來衝擊並造成市場動盪,美股重挫,是二0二0年以來最大跌幅,投資人信心明顯減弱,全球股市也同樣遭受重創。

但從中、長期來看,是否重蹈近一世紀前的經濟大蕭條呢?關鍵有三:其一,各國是否發起對美報復、反制?其二,美國政治鬥爭與國會態度?其三,美國人對通膨物價波動的民意,是否造成川普壓力?

 陸日韓貿易 朝向更開放前進

 

現今的全球經濟體系,彼此關係比過去更加密切,且相互連動;再加上川普以關稅單邊施壓為工具,主要目的在迫使各國走上談判桌,因此,全球經濟影響程度,後續還要觀察川普與各別國家談判結果是否做出不同決定。

聚焦東北亞地緣政治走向,中(中國大陸)日韓外長已於三月二十二日在東京舉辦會議,三方已同意加強經濟和防災的合作,重啟建立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並儘快在日本舉辦三國領導人峰會。

接著,三月三十日,中日韓睽違五年再度舉辦經貿部長級會議並發表聯合聲明,三方同意加快FTA談判,促進「區域與全球貿易」。預期中日韓自貿協定會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的基礎上進一步開放。

全球化的時代,很難像冷戰時期一刀切來區分敵我。對中國大陸而言,也不希望與日、韓為敵;讓日、韓在參與美國圍堵中國大陸的過程中,多考慮三國經濟合作關係,有助於減少美國戰略圍堵壓力。

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三月二十八日、三十日先後訪問菲律賓與日本,強調面對中國大陸的威脅,重申美菲共同防禦條約堅若磐石;並強調日本在因應中國大陸侵略行為上,是不可或缺的夥伴。

川普發動「對等關稅」戰,短期內確實已對經濟帶來衝擊並造成市場動盪,美股重挫。圖為華爾街一名股市交易員面對股市重挫表情凝重。(路透)
 因應台灣有事 日本演練撤離

 

與此同時,媒體揭露美國國防部一份內部文件「暫時國防戰略指導」指出,美國將恫嚇中國大陸奪取台灣列為優先事項,要讓盟國承擔各自的地緣風險。韓國專家擔憂,駐韓美軍原本以阻嚇朝鮮為主要任務,未來可能在台海危機爆發時,轉為應對中國大陸?

其實,美國的國家戰略已將中國大陸視為頭號對手,川普亟於讓俄烏停火,希望把全部力量放在印太地區專心對抗中國大陸;但也反映出美國國力下滑,已無能力同時面對兩個戰場。

駐韓美軍「增加」介入台海危機的任務,符合美國當前的戰略思考。相同的,日本也清楚在「美日同盟」架構下,一旦美中發生衝突,日本也有要有所因應,而美軍駐守的沖繩可能首當其衝。

日本政府三月二十六日就首度公布因應「台灣有事」,將動員飛機、船艦等,預計在六天內將包括居民和觀光客在內約十二萬人撤離,安排前往九州及山口縣共三十二個市町安置。

美國防長赫格塞斯甫結束印太訪問行程,中國大陸解放軍東部戰區旋即在四月一日在台灣周邊展開聯合演訓,時隔一天,又宣布在台灣海峽中部、南部相關海域組織「海峽雷霆—二0二五A」演練。

美國防長赫格塞斯甫結束印太訪問行程,中國大陸解放軍東部戰區旋即在四月一日在台灣周邊展開連續聯合演訓。圖為日本首相石破茂三月三十日會晤赫格塞斯。(路透)
 共軍軍演 威嚇施壓台獨勢力

 

解放軍此次逼近台灣,有四個目的:第一,威嚇施壓台獨勢力。賴清德總統將中國大陸定位為「境外敵對勢力」並頒布十七條因應對策,大陸透過雷霆演訓意圖增加台灣社會的不安、影響對兩岸態度產生質變,進而對賴政府施壓。

其次,向國際發出強烈訊息,即「台灣是中國內政問題」,外部勢力介入將面對強力反擊,要有所警惕。第三,大陸內政考量,台灣是大陸核心利益,如今卻愈走愈遠,習近平領導的決策核心容易受到其他勢力質疑,透過演訓強硬表態,有對內化解挑戰的作用。

第四,解放軍對台實戰演訓成為新常態,同時累積經驗、熟悉台海戰場,加強陸海空、火箭軍等聯合作戰能力,並讓台灣與國際社會習以為常,進而削弱圍台軍事行動的敏感度,以利為未來作準備。

在美中戰略對抗結構下,中日韓都希望維持區域穩定、不要發生衝突。日、韓和美國的圍中戰略站在一起,但經濟上願與中國大陸合作,以因應美國關稅壓力;中方則希望藉此化解美國戰略壓力。

綜觀東亞局勢,相關國家在安全、經濟、政治上尋求自己最佳利益,對略對抗與經濟合作並不互斥,且有更細膩的操作,並非零和遊戲。

(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教授趙文志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