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當台灣面臨解放軍連續對台軍演,以及美國「對等關稅」的雙重衝擊之際,民進黨當局竟是將施政重心擺在與在野黨對抗,一方面在各地積極推動大罷免,造成社會動盪;一方面在立法院不斷杯葛,強行癱瘓議事。民進黨「當家鬧事」究竟所為何來?
國民黨團上月在立法院會提出「反廢死」、「反戒嚴」兩項公投案並逕付二讀,民進黨團為此連續四天院會占領主席台,並癱瘓議事,使得總質詢無法進行,備詢的行政院長及各部會首長因此枯坐等待。如此場面往年雖經常可見,性質卻截然不同。國民黨執政時代,在野的民進黨全力杯葛,不讓行政院長上台,就算是無理取鬧,外界也不以為怪,因為民主國家當中,在野黨杯葛執政黨,本來就是常態。
但現在諷刺的是,民進黨既是執政黨,黨團理當全力為行政院護航,讓總質詢儘快結束。誰也沒有想到,在黨團總召柯建銘的主導下,民進黨團卻反而封鎖議場、霸占主席台,一再杯葛議事,讓卓榮泰無法上台備詢。這種執政黨立委帶頭癱瘓國會、杯葛執政黨行政院長總質詢的表現,不僅違反民主政治常態,更讓人匪夷所思。
民進黨團為什麼這麼離譜?表面看來是柯建銘的策略。蔡英文執政八年裡,柯建銘在立法院呼風喚雨,為所欲為,完全沒把在野黨放在眼裡,不管行政院提出的法案、預算或政策,是否合理?是否浮濫?是否可行?民進黨都挾多數席次強行通過。如今,民進黨團在立院居於少數,柯建銘既沒有「喊水會結凍」的本錢,也失去以往在立院一切他說了算的權威,再加上始終無法當上立法院長的失落,賴清德對他的信任又遠不如蔡英文,種種因素造成他逆勢操作、一意孤行。
不過,儘管柯建銘的個人因素確實是民進黨癱瘓國會的癥結,但個性執拗的賴清德總統既不甘在立法院被在野黨強力牽制,也不願與在野黨溝通妥協的心態,才是柯建銘「硬幹到底」的策略得以發揮作用的關鍵。
正是賴清德首肯,行政院長卓榮泰明知覆議必敗,卻提出五次覆議;國會三讀通過的法案,行政院極盡所能抗爭,或是提出覆議、聲請釋憲、發動綠營民眾抗議,反正能拖多久就拖多久。另外,又運用龐大資源在媒體上鋪天蓋地宣傳,把在野黨形塑為「毀憲亂政」、「中共同路人」,將在野黨認真審查預算為人民看緊荷包,抹黑為「毀滅國家」、「讓政府做不下去」。這種顛倒是非的手法,目的顯然不僅是要鬥臭在野黨,妖魔化國會,更是為大罷免製造正當性的藉口。
舉例來說,今年國防預算,行政院編列六千四百七十億元,比上年增加四百六十四億元,約增百分之七點七,立院只刪減八十四億元;至於凍結九百億元,只要依照立院要求就可解凍。這個真相連美國都十分清楚,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谷立言跟韓國瑜會面時,就明確表示他曉得「今年國防預算刪減幅度比往年還低」。
賴清德日前曾表示,他當立委時國會沒有現在這麼亂。這句話固然是事實,但他卻沒有冷靜省思,為什麼會這樣?當時在野的民進黨杯葛的程度同樣凶悍,但執政的國民黨沒有惡整,更不會動輒以覆議對抗國會,用罷免來改變國會結構。當前國會之亂,在野黨縱然也有責任,但最大的禍首,顯然還是民進黨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