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逸宏
志工,一種常見的身分,隸屬公益領域。公益可以超越宗教及政治,雖然每個人宗教信仰不同、政治傾向不同,但公益,卻可以成為人們的最大公約數,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因此我們曾看到聖嚴法師與單國璽樞機主教坐下來對談,雖各自信仰不同,但對人類社會的關心是相同的,他們聊大愛、聊奉獻,都屬於公益範疇。又,每逢災變,消防志工救人,醫院志工療心,他們不會過問災民是支持哪個政黨,而是雨露均霑。這就是公益的可貴。
上集提到,台灣的公益風氣鼎盛,志工人數超過一百一十萬人,平均約每二十人就有一人是志工,是一個為數不少的族群。六都又以台南市的志工風氣最盛,超過十萬人,不到二十人就有一人是志工,人口比率六都最高,若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那台南最美的風景,就是志工。
好友涂佳榮(社團法人台灣青年社會服務推展協會秘書長)為了推廣志工精神,邀請筆者合作出書計畫,我們組成一支含文字、攝影、企劃等多人採訪團隊,耗時一年,走訪台南、高雄、屏東三個縣市,訪問了超過一百位志工,最後精選出四十人,由筆者撰寫出約十萬字,並由攝影名家洪家和為志工們捕捉下每一個精彩瞬間,預備集結成冊。
採訪過程中,有好幾位志工令筆者印象深刻:
例如醫院志工陳惠玉,二00七年四月罹患癌症,為了不留下遺憾,以有限生命做無限奉獻,罹癌之後踏上志工之路,把每一天當成人生的最後一天,分分秒秒把握,在小火慢燉的餘生裡,踩著善良的腳步,一步接一步。
這位生命鬥士,是醫院癌症中心及安寧病房志工,資歷已十七年,她常以「四道人生」來安撫癌末病友,四道是指:道謝、道愛、道歉、道別,也就是謝謝、我愛你、對不起、再見。她的同理心、耐心及愛心感動每一位病友,大愛令人動容。
又例如聽障志工陳翊嘉,因聽不見聲音,自小遭受霸凌,一度想放棄生命。她以無比的勇氣走過二十多年,在接受「電子耳」手術後終於能聽見聲音,現已是一位大學生,且投身志工行列。
陳翊嘉常於各種公益活動中擔任志工,支援拍照、錄影等事宜;也常於各種場合宣導養寵物基本概念,推廣「領養替代購買」觀念,因眾生平等,每個生命都應該被善待。現在的她,臉上總掛著如陽光般的笑容,那是她的招牌,令旁人如沐春風。
又例如百歲人瑞林庸,台南市將軍區的環保志工,因從小務農,挲草、割草是一輩子的專長,退休後協助村子各角落雜草的清除。他割草並非採取蹲姿,而是直接彎著腰,手持鐮刀將雜草一一割除,或直接徒手拔除。光是彎腰這動作,一般成人很難維持半小時以上,他竟能持續兩小時以上。
林庸有三個兒子、三個媳婦,他是全家第一個加入志工隊的人,後來家人也被他的熱心感召,全家大小陸續加入環保志工隊。除家人以外,他也影響了三五好友,大家看到他如此高齡還能維持健康,或許是因為當志工常活動筋骨,鄉間耳語傳播很快,村民一個拉一個加入志工隊。
筆者在與志工們的訪談過程中,感受最多的是的「善良」,他們或許名不見經傳,此生也沒機會大富大貴,卻秉持一顆善良的心過活,安分守己,行有餘力就奉獻社會。
如同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所言:「善良是一種聾人能聽到、盲人也能看到的語言。」志工們的善良,值得大家給予更多鼓勵,在任何場合遇見志工,請不吝惜給予掌聲,而我們的每一句感謝,對志工而言都是彌足珍貴的。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及自由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