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以德報稅 朱提6大疑慮

 

美國宣布對台灣課徵32%關稅,衝擊經濟產業甚鉅,政府如何談判、協商,備受矚目。圖為民眾6日在台北市信義區蘋果旗艦店內體驗電子產品。(中央社)

記者康子仁∕台北報導

針對總統賴清德宣布,不採取報復手段且將以加碼投資和採購來面對美國關稅的嚴峻挑戰,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六日晚間提出六大疑慮,奉勸賴總統重新檢視應對策略,亡羊補牢、猶為未晚。

朱立倫說,台灣在台積電赴美設廠、持續性軍武採購、簽訂天然氣長約等方面已投入巨大資源,這些付出有讓台灣得到有利的談判地位嗎?如今面臨美方高額關稅的衝擊,賴總統提出的重啟談判及加碼採購的應對措施,國民黨有六項重大疑慮:

第一,政府必須先釐清,此次談判的具體關稅目標為何?是否真要以平衡美方關切的貿易逆差(如先前媒體報導的七百三十九億美元)為主要目標,要如何達成?

第二,持續要求台灣企業加碼赴美投資是否經過審慎評估,確認其符合國家整體的最佳戰略利益,這應是朝野需優先建立共識的國家級議題。

第三,台積電上月已宣布龐大的美國投資計畫,總額達千億美元。政府在尚未充分評估現有投資效益與風險前,若再次施壓要求加碼,此舉不僅引發外界對政府是否屈從壓力的質疑,更令人擔憂台灣最珍貴的「矽盾」戰略資產再次大量外移、核心技術面臨外流風險。這樣的代價,國人能否接受?

第四,其他政府提出的中長期因應措施,主要內容都是政府針對企業日常營運或原有規劃的重新包裝,這種將常態性工作當作因應策略的做法,實難讓人民信服政府已備有周全計畫。

第五,面對可能的市場衝擊,金管會宣布的三項「救市」措施(放寬融資擔保品認定、調降盤中借券賣出委託數量、調高融券保證金成數)是標準的「鎮靜劑」,治標不治本。這些透過技術性操作,並不能解決貿易爭端陰影下的對經濟基本面的衝擊,反而扭曲市場機制,拖延成更長期的問題,投資人信心將更加喪失。中央所謂所謂「最妥適」、「已足夠」的說法,更顯得與市場實際感受脫節。

第六,賴總統在事態可能升級多日後,才提出應對方向且內容顯露政府策略的不確定性。

朱立倫強調,此刻總統必須展現領導力,積極尋求跨黨派的智慧與共識,共同擬定國家應對策略,而非讓台灣在重大挑戰前顯得猶豫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