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探索〉川普極限施壓 美退陸進?

美國總統川普掀起全球關稅戰,對各國貿易逆差進行極限施壓。圖為川普宣布對等關稅措施。(路透)
蒙志成

美國總統川普掀起全球關稅戰,對各國貿易逆差進行極限施壓,如今演變成美國與中國大陸貿易大戰,兩國經貿幾乎實質脫鉤,而川普政策反覆的不確定性,也對國際政治經濟正帶來莫大衝擊。

川普重返白宮後,對同為美加墨貿易協定的加拿大、墨西哥開徵百分之二十五的關稅;又給到訪白宮的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難看,要求俄烏停戰、烏克蘭簽署礦產協議,意圖優先取得烏國礦藏。

 

 實現執政目標 川普強烈焦慮

 

川普政府以改革之名,對行政部門各項開支進行大幅精簡,並簽署行政命令,撤銷對跨性別者的保護、關閉教育部,凍結美國國際開發總署援外經費等,內政上也引起極大熱議。

川普上任迄今尚未滿百日,內政、外交政策頻頻出手,讓世人目不暇給。川普的急迫,一方面是總統進入第二任,只能做四年,為實現執政目標,必須加速腳步。

另一方面,二戰後的歷任美國總統,視美國為全球價值的定錨者、全球公共財的提供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但川普卻認為全球化造成美國國力衰退,再加上中國大陸崛起對美國的全面挑戰,都讓川普有強烈焦慮感。

眼前,美國債台高築,美債幾乎到了破產的臨界點,正是川普發動關稅戰的重要原因;川普藉由「對等關稅」的包裝,劍指貿易逆差,但真正目的是想解決債務問題。

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米倫就提出各國能以五種方式協助美方分擔責任:第一、接受美國關稅,不得報復;第二、增加對美採購;第三、提高國防支出和美國軍購;第四、是投資美國並在美國設工廠;第五、直接捐款給美國財政部。

 

 一對一談判 世貿規則遭弱化

 

現在,美國暫緩實施部分「對等關稅」九十天,僅對中國大陸關稅調高至百分之一百四十五;中國大陸也回敬對美所有進口商品關稅提高到百分之一百廿五,美中進入貿易大戰。

川普表示,全球已有超過七十五國跟美國聯絡,且各別的協商談判正在進行中。美國和這些國家一對一的談判,當然會影響全球化、聯合國體系多邊主義的國際秩序,特別是世貿規則會將被強烈弱化。

但是,後續發展,不一定如川普所願,可以一舉打破全球化經貿結構。因為,世界貿易組織已運作二十多年,國際產業鏈分工也建立了一套體系,例如,蘋果手機的背後,就有多個分工元素所組成;硬把生產線拉回美國,要面對龐大移動成本,且時間拖久、價格上揚,最後將導致競爭力減弱。

川普廣泛的關稅措施也引發美國社會的焦慮。近期,美國股市、匯市、債市下跌;人心動盪、市場充滿不確定,就是不看好美國經濟未來走向。川普希望避免重蹈經濟蕭條,但不一定救得了美國。

川普簡單、粗暴的關稅手段,主要的衝擊面在經貿全球化,至於國際政治、區域安全策略,目前還看不出有調整的方向。主要是川普對目前的國際戰略沒什麼意見,對結構調整不感興趣。他雖抱怨盟邦並要求應多負擔軍費,但並未有具體的撤軍之舉。

蘋果手機的背後有多個分工元素,硬把生產線拉回美國,要面對龐大移動成本,且最後將導致競爭力減弱。(路透)
 關稅戰 能救美國龐大債務?

 

進一步言,川普打關稅戰不一定救得了美國龐大債務,但在政治上卻有得分。現在就有七十多個國家排隊等著和美國協商談判,就展現美國仍有全球定錨實力;再者,九十天的關稅談判緩衝期,仍向全球開徵百分之十的基本關稅,也凸顯了美國充分掌握了定價權。

中方(中國大陸)對美國的關稅施壓,聲言「打,奉陪到底」,並採取了大動作反制,但是否會促進中國大陸與歐盟、東盟、東北亞的經貿合作?簡言之,會不會出現「美退中進」的可能?觀察點有二:

其一,川普祭出關稅戰的第一時間,只有中國大陸、加拿大及歐盟有報復動作,世界多數國家還是想要與美國談判。其二,中方在反制同時,商務部也稱「談,大門敞開」,亦即還留有一些軟性訴求。

進一步言,中國大陸推「一帶一路」,是在全球化市場的基礎上獲利;現在,全球化受到了衝擊,中國大陸外內雙循環的經濟策略,必然會優先鞏固自己國內市場,他國商品不一定進得了中國大陸市場。

其次,美國拜登政府時期,與歐盟建立民主價值同盟,讓歐盟與中國大陸的雙邊關係產生很大隔閡;歐盟雖在反對美國關稅霸凌上和中國大陸同仇敵愾,但因為價值觀的差異,還不致馬上與中國大陸建立互信。

美國和中國大陸現在進入了「懦夫賽局」,後續就看誰撐得久?圖為二0一九年六月川普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川習會」。
(路透,資料照)
 75國等談判 美不會對陸示弱

 

美國現在有七十五國等待各別談判,不可能對中方示弱;中國大陸權力結構中,民族主義是重要一環,也不能怯弱。美中現在進入了「懦夫賽局(game of chicken)」,後續就看誰撐得久?

其實,美國消費市場對中國大陸仍極其重要。去年,美國就購入中國大陸多達四千四百億美元商品;中國大陸仍可能等待時機、透過轉單方式輸往美國;否則,中國大陸製造商面對美國百分之一百四十五的高關稅,也可能出走。

至於美中貿易大戰對台灣的挑戰?美中台三邊的地緣戰略平衡成本升高雖是必然,但台灣在美國第一島鏈的戰略地位並沒有改變,加上美台半導體相關產業貿易近年快速成長,反映雙方產業有高度依存關係,已經很難切割。

持平而論,台灣沒有太多實力、籌碼與美國談判;如果從理解美國現在的世界觀與處境,鑑於過去台灣也曾接受美援、且長期依靠美國協防台海安全,台灣此時對美必要的投資、採購,還是要有所吸收。

但是,台灣傳統產業遭受的衝擊,將是一大關鍵。過去,台商西進大陸,又因為美中貿易戰回流台灣或南向進入東南亞;這一波如果沒找到新出路或做好轉型因應,部分傳產可能就此走到結束的命運。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蒙志成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