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治交∕台南報導
草茨工藝匠師李養在安南區十二佃路老家搭建「竹籠茨」,去年不敵兩次風災,左側廂房的牆壁歪斜、屋簷坍陷,暫不對外開放。李養說,草茨倒了沒關係,拆卸更換即可復原。
「搬家」對現代人來說是由一堆紙箱、家具和搬家公司的服務過程,「扛茨」則是台江在地的說法,竹籠茨來自「扛茨走溪流」的土地生命故事,一九三九年曾文溪完成築堤之前,每遇大雨溪流即改道氾濫,庄民為躲避水患,扛茨尋找適合居住的土地,也因此出現這種因應當地環境的竹籠茨。
時至今日,保有興建竹籠茨工藝的匠師已寥寥無幾人,李養是台南市文資局登錄的草茨工藝匠師,「茨」不是閩南語的「厝」,竹管立為梁柱、茅草覆為屋頂的竹籠茨,興建時不靠釘子和鐵絲,其間細膩的建築工法、嚴謹的尺寸要求、充滿智慧的在地素材利用,連現代建築師都深感敬佩。
二0一六年,台灣歷史博物館為了舉辦「扛茨走溪流:台江風土與自然」特展,邀請李養以古法興建二十六坪大的竹籠茨,館內放置多項地方文物,亦定期播放當地文化、人物、歷史的紀實影片。竹籠茨去年不敵兩次風災傾倒,左側廂房的牆壁歪斜、屋簷坍陷,暫不對外開放。
李養說,竹子有彈性,地震時會吸收拉扯的扭力,看似簡單卻比磚造屋更為耐震。草茨倒了沒關係,目前已蒐集不少竹枝建材,拆卸更換即可復原,近日因筋骨傷痛,修復工程得再等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