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護腺正子攝影 可揪癌細胞轉移

台北榮總引進攝護腺細胞膜抗原(PSMA)正子攝影,可更容易找到移轉的癌細胞予以精準治療。
(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北榮總泌尿部主任黃逸修14日指出,男性攝護腺癌發病人數逐年增加,且經常發現時已是第3或第4期。台北榮總引進攝護腺細胞膜抗原(PSMA)正子攝影(PET),可更有效發現轉移的癌細胞,僅去年就成功進行了500次PSMA正子攝影。

62歲江先生,10年前因攝護腺癌於外院接受機器手臂輔助根除性攝護腺切除手術,術後血液中攝護腺特異抗原(PSA)一度下降,但隨後數值逐漸上升,即使加上荷爾蒙去勢治療仍無法穩定控制病情,轉至北榮總就醫尋求協助。在接受PSMA正子攝影之後,發現骨盆腔內隱藏局部復發的病灶。

黃逸修表示,經泌尿腫瘤團隊評估後,江先生接受放射治療針對復發的病灶進行攻擊,PSA指數顯著下降至接近零(0.008 ng/mL),並在後續1年半的追蹤中未見復發,目前已成功脫離荷爾蒙去勢治療。

北榮泌尿腫瘤暨治療研究中心主任鍾孝仁指出,隨著高齡化社會加速來臨,攝護腺癌已成為男性健康的重要威脅。依據國健署公布111年癌症登記報告,攝護腺癌在男性癌症中發生率高居第3名,尤其在年齡超過50歲的男性族群中發生率持續上升。

鍾孝仁表示,由於攝護腺癌早期並無症狀,當出現排尿不順或血尿時,癌細胞通常已經轉移,約有3成的患者是到了第4期才被發現。呼籲在健保納入PSA為體檢項目之前,50歲以上男性每年都應自費檢查,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黃逸修指出,PSMA正子攝影有機會能夠讓醫師找出潛藏的復發攝護腺癌病灶,進行高精準度的治療,且PSMA正子攝影應用範圍不限於局部復發的攝護腺癌患者,對於轉移性攝護腺癌的病患也有極大助益。

北榮影像診療部醫師李誌謙表示,透過PSMA正子攝影精準鎖定轉移的部位,進一步決定是否進行局部放射治療,或採用177Lu-PSMA標靶核種治療,將放射性同位素直接導入轉移之病灶,進行更有效的全身性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