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國家衛生研究院分析近20年、110萬首度中風患者,發現氣溫與中風兩者關連度高,當氣溫高於35度或低於16度時,中風的風險將達2倍;另外,當2日內氣溫驟升超過6度或16度時,或氣溫驟降14度時,中風風險也都會達到2倍。
近年來台灣各地也更常經歷劇烈溫差的極端天氣快速的冷熱都會造成人體生理的負擔,國衛院分析近20年之健保資料之110萬名首度中風患者,比對當時天氣狀況,了解溫度與中風間的關係。
國衛院長司徒惠康指出,中風為全世界人類的第2大死因,台灣地區每年因中風死亡者約有1萬人,而氣候條件是促使中風發生的重要影響因子。
國衛院環境醫學研究所吳威德指出,溫度對人體有直接的影,當氣溫高時人們易排汗而脫水,易引起缺血性中風,而氣溫低造成交感神經活化,血管收縮使血壓升高,易造成出血性中風,研究顯示當氣溫超過35度的極端高溫時,缺血性中風的風險提高為2倍,氣溫低於16度時,出血性中風風險也會成為2倍。
不僅是平均氣溫會對心血管健康構成重大威脅,劇烈的溫度變化同樣會對心血管健康構成重大威脅。
當2日內氣溫驟升超過6度時,缺血性中風風險提高超過2倍,2日內氣溫驟升超過16度則達到另1個風險高鋒。另外,當2日內氣溫驟降超過14度時,出血性中風也會提高2倍發生風險。
國衛院環境醫學研究所長陳保中指出,這項研究強調了氣候變遷不僅是環保議題,更是關乎全民健康的迫切挑戰的事實,建議將天氣預警機制與健康風險通報系統納入公共衛生政策,特別是在季節交替或極端天氣事件發生時,強化老年人與慢性病患者等高風險族群的健康監測與預防措施,將能降低突發性氣溫變化對民眾健康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