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治


一、遮蔽或間隙滲透
我經常睡眠睡得很少,從小即是,16歲之前金門傳統民居的住家沒有裝過窗簾,更也沒有窗簾遮蔽的概念,總之在金門,除了身處在少窗櫺或屬高懸狹長窗子傳統空間外,鄉民也大都習於室內陰暗起居生活,但應該也有為數不少如我經常渴盼光線入內之人吧。新冠疫情爆發擴散近3年間,我常自困於板橋區江子翠於七樓的工作室內繪圖,簡單的臥室內兩片窗簾拉下後,室外強光從兩大片長條形緹花窗簾布間隙滲透入內,形成微細的強光線條,有時外面黯淡了,天之夕暮餘光卻讓線條頓時顯得微弱更具有暈散效果,我個人於眾多攝影主題拍攝中,除喜愛拍攝一般光隙效果,還酷愛拍室內隔屏、或由舞台簾幕落下形成曲弧線的光,我對光形成的塊面、線條之轉移變幻著迷不已。
二、「馬賽克」與「碎器」
國中時二姊就讀金門高職商科,我在家裡經常看著她在畫廣告畫作業,用「王樣」牌子的廣告顏料調勻一塊塊不同或近似色彩,填在鉛筆勾勒好草圖的西卡紙上,那效果如羅馬磁磚一樣的鑲嵌畫,色塊與色塊之間留白或最後填上黑底,更像水彩畫縫合法預先留下的白間隙,為了防堵色塊之間相互滲透浸染而故意留一道縫隙。中年後,我一頭栽入古文物的收藏,所見瓷器的開片,十分吸引我的觀賞,臺大藝術史研究所中國陶瓷史專家謝明良教授認為宋瓷以開裂紋理、「碎器」作為特色,「造型簡約、釉色溫潤,色澤宛若玉器的宋瓷,其如冰裂的紋路,不只深受日本推崇,在和服等手工藝製品都能看到「冰菊」或「冰楓」紋飾,甚至引發歐洲人對「馬賽克」的想像。
這也讓我想到日本文化中侘寂美學概念下的跼補或金繕、銀繕,像極了詩語言中的歧義,或人生的一些段點、節點,如果是透明物質則光從背後折射近來,往往如靈光般召喚我的視覺進入心靈。


三、創作的隱喻或寓言
今年六月最後一天,我於暗中幾近天亮凌晨跌倒後,並沒有立即赴醫院急診,而是諱疾忌醫試圖躲避人際之間,最終不敵手腕瘀青變形疼痛,隔天七月一日進醫院門診照射X光被診斷為粉碎性骨折,橈骨斷開之處須以鋼釘牢固,第一次進入手術室全身麻醉開刀治療,留下隱約開刀線條痕跡,朋友笑稱我自己先用作品預言了人生經歷,他說我的畫是畫斷裂骨折,這讓我暗自苦澀,是的,這樣的巧合好似一則寓言,我所作的主題似乎經常預言到社會某些事情即將發生,例如2002年我開始進行《紅色的力量》之主題拍攝計畫,2005年我在臺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舉行了以紅為名的影像觀念裝置藝術展,隔年紅衫軍街頭浪潮大起,包括我的實物投影的負像成像,也經常是某種社會或個人之間的隱喻或寓言。
但此次展覽與人生際遇所發生之事件,純屬巧合,絕非預言也。2022年新創作的《穿越罅隙之光》系列,曾以攝影面目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參與由姜麗華、呂曉渝兩位博士聯合策展的《追光逐影-比喻、隱喻及它義》以影像輸出在透明膠片成360x90cm燈箱裝置成一座長達506.5公分寬111.5公分、外牆高249公分的長條形甬道於中心305室展出。
利用採光原理中的逆光概念(輪廓光),並以純粹幾何造形(寓意密集城市雜處)構成,象徵罅隙在逆光黑暗甬道中帶來了希望。在後疫情時期,人們穿梭於密集都市叢林中,憑藉縫隙之光召喚走出幽暗之谷。以燈箱方式從甬道頂上投影在強化玻璃鏡面之地板,亦透過地板鏡射及左右兩面鏡子向左右無限延伸,我拍攝的光罅隙圖形在多面鏡像下反射,連結成巨大視覺效果,走在其上,實有異境及意境之感受。
四、探討罅隙之本質
《穿越罅隙之光》長達半年以上的展出,它以影像輸出呈現,實則我同步於畫架上以畫布進行,我雖也學設計但當然繪畫是本行,我回想上個世紀20、30年代那個戰爭紛亂的年代隔了百年後似乎又重新再現,且更形紛亂,我也許想到達達主義(Dada)、立體主義(Cubism)、未來主義(Futurism)、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人們在光影、速度下追逐下惶惶然不可終日,但世界有更美好嗎?是的,世代間隙一直存在著,不曾消失,人與人,物與物,世界中的國與國。
探討間隙與罅隙變得十分有意義。罅隙一詞本指瓦器的裂縫如缸罅或物的坼裂如牆罅,再者指事的間隙,如罅漏,一般人對此詞彙應覺得格外陌生,但英譯(Crack)為常用語,容易理解多了,罅隙喻事物有裂縫,侘寂美學導引下器物中的鋦瓷工藝(Juci),是用鋦釘、鋦子在已破碎或出現璺痕陶瓷器結合起來的技術。而金繼(也稱為金繕。作為一種哲學,是將破損和修補視為物件歷史的一部分,而非掩飾。)緣此,探討畫面的罅隙有其文化哲學上的深意,與光連結在攝影或繪畫上探討及視覺實踐具有其深刻意旨。
四、萬物皆有裂縫
罅隙之光可以是逆光、水彩縫合法之留白、亦可以是燈箱中映照物體斷裂之處穿越邊緣之光。但《穿越罅隙之光》深沉意涵卻是我在疫情期間自我幽閉於黑暗之中,渴望光明與身心自由最大的映照。上個世紀60年代迷人且神秘的加拿大創作歌手、音樂人、詩人以及小說家李歐納·諾曼·柯恩(Leonard Norman Cohen,1934-2016)在1992年《The Future》專輯裡的歌曲〈Anthem〉有句:「Forget your perfect offering/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萬物皆有裂縫,那是光照進來的契機)十分切合我創作的心情。期望此系列作品無論攝影或繪畫亦能療癒新冠疫後當下,撫慰人的心靈,雖則人們在當下逐漸走出病毒的陰霾,恢復秩序與生活。
五、以斷裂手腕完成創作
我曾把年少成長於金門穿越坑道防空洞經驗之發想,注入於攝影裝置之作,亦在架上繪畫以鋼製鈦金屬鎖住斷裂手腕,一筆一筆繪製這一批37張或大或小的罅隙之光、形與色作品,除了是在新冠疫情期間對光和自由的渴盼,經由長時間於黑暗吟詠光之代表作品,我以之用來紀念人類所經歷的疾病浩劫、無盡的柵欄、圍籬和間隙隔離。有許多的關鍵詞:封控、負壓式隔離病房、自我恐懼自我封閉;人們渴望淨水、聖杯、聖光、聖地、聖殿。但還有無數的碑謁、無數的鋼架叢林如影隨形;各種光焰和各色不同色溫的光:火光、磷光、昏黃的光、熾白的光、混雜的光源最後沒入黑暗中,疫情迸發時刻,無名的人們、空洞擁擠的櫥窗、斷崖式的山水抒情、如斷垣殘壁的邊界、被抗議吶喊砸碎的玻璃等等,但遠方還有戰爭。
六、藝術是無中生有,精神的寄託
我們無法完全阻絕光絲的完全進入,即使我用窗簾布遮擋,它總會透露出線狀的光隙,黑暗中成片的黑,由於了光隙地呈現而幻化成了希望,成了指引四季之歌,二十四節氣,每天透過心緒變化起伏,在畫上洩漏小小心機,與乎生之渴盼的有機,我不勾畫黑線條,我塗抹暗色的面,留下一道道白色的鴻溝間隙,無數的間隙,是留白留給藝術、留給人生的。
我冷冽意識到,地球以外的黑洞與無名宇宙的遙遠深邃,人的渺小實不足以道之。所謂的感喟,也只是無聲的輕嘆。人類時光轉瞬即逝,我更只能通過歷史、文學背景、文藝內蘊、創作想像力的開拓或閱讀旅行不斷進行我創作歷程。於我藝術是無中生有,精神的寄託,而不是在市場。
原諒我,從小開始繪畫、年少習攝影至今,身處在這樣多變的世界中,我實在無法畫出艷麗的色彩,完美的弧線,偶有意外,我從不畫甜美流氣的畫,亦不曾順應市場所需,我只追求精神性核心的畫,我承認我追求的往往屬陰翳的美學,不間斷探索殘缺、間隙,我心緒時而晦澀陰暗,但我卻常常在這樣跌宕起伏的情緒中遇見力量、撞見光。歡迎更多鄉親好友於展覽期間與我一起來穿越世紀罅隙之光。
靈感倏忽來臨,試寫了一首小詩,從瘂弦〈如歌的行板〉擬仿戲謔而來:
君非立體主義、未來主義追隨者
一點悖離,一點間隙之必要
君非威廉·透納透明水彩之重疊必要
一點點浪漫主義色彩
一點點縫合之留白之必要
那是情感線索,希望之處
君非《上邪》情歌自誓忠貞磐石般
火焰般熾熱立下山盟海誓,海枯石爛
一些謊言、間隙夾層之存在必要
君非藝術典範,穿過市場條碼
一點點轉移、顛覆之必要
君非天選之人,穿過病毒四處瀰漫
銅牆鐵壁城市層層疊影
隔離、快篩劑、安全封控之必要
註:威廉·透納(William Turner,1775—1851)
部分文字引自張國治〈幽閉暗中甬道吟詠光〉

張國治簡歷
美術學專業文學博士。執教臺灣藝術大學35年,2024年2月1日專任職退休,現為臺藝大視覺傳達設計學系、師大美術學系兼任教授。
繪畫、攝影暨影像創作、現代詩、散文以及藝術文學評論等書寫。著作有詩集、散文集、藝術文學評論集、畫冊20餘冊。
曾任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主任所長。台灣攝影博物館學會永久名譽理事長。兩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高校聯盟發起人兼副理事長。
個人學術專長為設計史、攝影影像史、美術史、藝術評論、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歷年來發表學術論文計50餘篇。數度參與演講及學術研討會、擔任主持人、引言人或評論人。本身亦為藝術展覽、文學活動策展人,曾主辦過多項國 際學術研討會暨設計、攝影等策展,以及主編詩刊文學選集。藝術、文學創作專長。
從事視覺傳達設計、繪畫、攝影暨影像創作。參加過百餘次 藝術創作聯展,舉辦二十餘次繪畫及攝影個展。
讀師大時期曾獲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展自民國74年9至民國77年5月多次獲佳作獎,畢業美展水彩第二名(民國77年6月)等。曾為顧炳星教授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開幕策畫詩歌朗誦活動,多次撰寫畫冊序文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