痠痛大不同! 台灣首創痠覺精準醫療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是「痠」還是「痛」?中研院生醫所陳志成團隊發現「痠」和「痛」,其實是不同的感覺(症狀),由台灣在國際重要學術期刊發表領域首創Sngception名詞,有望讓台灣成為這個新興神經科學研究領域的主導者,享有絕對的話語權。

在台灣,肌肉骨骼痠痛是醫療支出第一名,但這類慢性痠痛往往難以有效被治療。為找出痠痛真正原因對症下藥,中研院陳志成團隊在國科會腦科技專案計畫及中研院深耕計畫支持下,發現「痠」和「痛」,其實是不同的感覺(症狀)。

誘發痠的神經並非痛覺神經,而是「本體感覺神經」;痠覺神經的過度活化,才是組織酸化、造成慢性痠痛的主因。此一系列成果,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科學前緣(Science Advances)》。

陳志成表示,過往西方醫學將所有體感不舒服皆叫「痛」,但漢藏語系則有「痠」的概念。這個結果顛覆過去50年來醫學界觀念,且用台語的痠(sng)首創Sngception痠覺名詞,並重新建構痠覺醫學領域,有助未來止痠藥開發,避免止痛藥無效使用,開啟神經醫學精準治療新時代。

台灣健保藥物支出一年超過2000億,使用人數最多的就是止痛藥物,痠覺神經的發現,為不同的臨床症狀提供神經學的基礎,開啟痠覺醫學的新紀元。陳志成說,團隊也將在近期制定「痠覺詞彙」,重新建構痠覺醫學與痛覺醫學,開啟全球「痠」、「痛」精準醫學新時代。

目前北醫、萬芳、雙和醫院的門診醫令系統已導入痠覺量表,未來將繼續推廣至其他醫療院所,藉由確認痠和痛為不同的感覺,有助臨床進行精準診斷對症下藥,可避免無科學依據的無效止痛處置,也可避免止痛藥浪費,預期可減少鉅額無效止痛的醫療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