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冬至溫情

■曹建龍

冬至,這個古老的節氣,如同一位沉默而深邃的長者,靜靜地訴說著歲月的流轉與變遷。在我童年的記憶裡,冬至並沒有太多的儀式感,只是偶爾從泛黃的書頁間,窺見「冬至大如年,人間小團圓」的溫馨描述。那時,我居住在鄉野之間,對冬至並無太多概念,它如一陣輕風,悄無聲息地掠過我的童年。

然而,隨著年歲的增長,我開始慢慢懂得冬至的韻味。冬至一到,家家戶戶便開始忙碌起來,醃製臘肉的習俗悄然興起。母親,那位勤勞而慈祥的女人,總會在冬至這一天,無論手頭拮据與否,都會特意買上幾斤新鮮的豬肉。五花肉被精心挑選出來,用以曬製臘肉;而排骨,則成了冬日裡蘿蔔煲的最佳搭檔。

母親醃製臘肉的手法簡單而又不失細膩。她將買回的豬肉切成條狀,刮洗乾淨,然後放置在臉盆中。鹽、醬油、米酒,這些平平常常的調味料,一到母親手裡,就好像被賦予了生命,成了製作臘肉的秘訣。醃上一晚,豬肉就被掛到了陽臺上,享受冬日暖陽的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下,臘肉漸漸滲出油來,香氣四溢,那是歲月與陽光共同醞釀出的獨特風味,成為冬日裡的一道亮麗風景。

然而,冬至的餐桌並非總是如此簡單。有一年冬至前夕,母親突然病倒,家中的氣氛頓時變得緊張起來。我焦急萬分,卻無能為力,只能默默地祈禱母親早日康復。那天,我獨自一人在廚房裡忙碌著,學著母親的樣子,將豬肉、蘿蔔、蔥剁碎成餡料,包成一個個飽滿的餃子。雖然手法笨拙,但每一個餃子都承載著我對母親的思念與祝福。

當餃子熱氣騰騰地擺在我面前時,我卻陷入了沉思。母親還在床上,這份餃子該如何品嘗?正當我猶豫不決時,母親的聲音突然在耳邊響起:「孩子,餃子好了嗎?我餓了。」我猛地回頭,只見母親正微笑著看著我。那一刻,我彷彿看到了生命的奇蹟,心中的石頭也終於落地。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品嘗著這份特殊的餃子,感受著家的溫暖與幸福。

後來的冬至,我與妻子在異鄉度過。我們決定親手做餃子,重溫那份家的味道。我買來了食材,妻子手法嫺熟地包著餃子,而我則在一旁幫忙。當餃子出鍋時,我彷彿看到了家的影子。雖然這餃子沒有兒時的味道,但那份家的溫馨與幸福,卻在我心中悄然綻放。

次年冬至,我們決定嘗試新的風味——羊肉湯。妻子早早起床,到市場上挑選新鮮的羊排和配料。她下廚忙碌著,而我則在一旁幫忙切菜、剁蒜。羊排經過長時間的燉煮,香氣撲鼻,湯色清澈如鏡,味道醇厚而鮮美。全家人圍爐而坐,品嘗著這熱氣騰騰的羊肉湯,聊著家常,心中充滿了溫暖與愜意。

冬至年年有,但每年的冬至都各不相同。從曬臘肉到包餃子、煮湯圓、燉羊肉湯,舌尖上的美食在冬至這個節氣裡展現得淋漓盡致。而家的溫暖與幸福,也在這份忙碌與品嘗中,悄然傳遞。

如今,每到冬至,我都會想起那些年的冬至時光。那些關於家的記憶、愛的故事,都如同冬至的餃子一般,熱氣騰騰地浮現在我的眼前。

在這個冬至時節,我會用心感受家的溫馨與幸福,願每一個冬至,都能成為我心中永恆的溫暖與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