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聚堂門神彩繪嶄新呈現

陳德聚堂修護後的神荼鬱壘門神彩繪。(文資處提供)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台南市一般古物「陳德聚堂神荼鬱壘門神彩繪」,經專業團隊修護、清整與加固工作,讓彩繪層以原有樣貌再現風華,而「晉爵」門神彩繪也透過與南藝大建教合作方式,讓原本埋藏在紅漆下方的門神,重見天日,見證陳玉峰藝師精湛的工藝技術與表現。文化局表示,透過整理,讓一代大師陳玉峰藝師遺作嶄新登場。

陳德聚堂門神彩繪完成於民國五十年前後,可看出特定時代的文化特徵。首先,一九六0年代的台灣正處於戰後社會重建與傳統文化復振時期,宗族開始整修傳統建築並恢復祭祀活動。

陳德聚堂於一九六一年進行大規模重修,邀請彩繪匠師陳玉峰(為陳氏族裔後代)擔綱彩繪工作。他將自己多年累積的圖稿進行整理,選出最契合家族祠堂性質且涵義深遠題材,用於祠堂的牆壁濕壁畫與門神創作。

陳德聚堂「晉爵」門神彩繪,原埋藏在紅漆下方的門神,重見天日。(文資處提供)

文資處表示,此舉顯示出當時社會對傳統倫理與美術重視:彩繪內容圍繞忠孝與祈福等主題,如牆上的彩繪,呈現孝順、家庭和樂、平安等寓意,「神荼」、「鬱壘」這樣古老的門神形象,體現對傳統信仰的堅持。

在戰後現代化社會背景下,仍選擇這般具古典意涵圖像,文資處解析,可看出當時台灣社會一方面推動現代化,另努力保存延續自身的文化根柢,藝術在此扮演文化傳承角色,由德高望重的匠師,以傳統技藝描繪宗祠門神,既延續清代以來民間彩繪的工藝脈絡,又讓宗族成員在新時代下,重溫傳統價值。

文資處指出,這組門神彩繪作品成為陳玉峰藝師晚年最重要代表作之一,之後完成的其他廟宇彩繪(如左營慈濟宮、三山國王廟等)已不存世,陳德聚堂的門神與壁畫,成為他留存至今的最後遺作,極具價值與珍貴性,也見證一代巨匠的收官之作,具獨特時代意義與歷史價值。台南生活美學館十八日起推出「南台灣工藝大展」,「陳德聚堂神荼鬱壘門神彩繪」將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