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千起兒童家內受虐 特殊兒近3成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福部25日指出,台灣地區通報的發展遲緩兒童較全球平均數低,但去年逾6000起於家內受虐兒案件中,過動、發展遲緩等特殊兒童就占了近2成,而因受虐並接受家外安置兒少中,含身障、發展遲緩在內的特殊兒童更近3成,顯示遲緩兒亟待接受治療及照顧。

衛福部表示,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發展遲緩兒童發生率為6%到8%,我國6歲以下兒童發展遲緩通報數則僅占4.3%,接受療育者則更僅有2.7%,顯示許多有發展遲緩狀況的孩子尚未接受評估或療育。

衛福部保護服務司長張秀鴛表示,在兒少保護實務工作中,常見許多個案,因家長不願面對兒少的特殊狀況,或對發展遲緩、特殊身心狀況的辨識不甚理解,以致對孩子有不合理的期待,部分家長會透過打罵等方式管教,相信只要嚴格管教,孩子就會進步、達成家長的要求。

另外,有些孩子雖已經診斷出有特殊需求,如何照顧及教養特殊需求兒少,對家長而言是天天需面對的難題。

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來說,家長每天忐忑的打開老師寫滿紅字的聯絡簿、接到學校來電就擔心孩子是不是在學校又闖禍,家長還得面對來自其他家人、長輩責備不會照顧孩子,孩子不乖只要打了就會乖等,在在讓照顧者承受沉重的照顧壓力與挫折。

台大醫院副院長高淑芬、苗栗身心障礙者服務中心督導林彥宇等指出,家長應盡早帶兒少尋求醫療專業協助,建立孩子固定作息與規律生活,跟過動症的孩子對話指令簡單清楚、一次只說一件事,運用正向鼓勵方式降低挫折感,盡量參與及支持孩子的學校生活,使家庭與學校的教養策略具一致性,並透過每日親子小時光等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張秀鴛呼籲,每位孩子都有不同特質,特殊需求孩子只要盡早發現,妥善運用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社區療育服務單位、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家庭教育中心等相關醫療、教養資源,未來的發展也能跟一般孩子一樣,別讓孩子困在症狀中,盡早尋求協助,陪伴孩子走出特殊需求症狀的迷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