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常見女性朋友求診治療泌尿道感染,症狀為不停地想跑廁所,伴隨灼熱刺痛感,甚至尿液混濁帶有血色,不少女性都有過這樣的痛苦經驗。泌尿道感染好發於女性,男性也會發生,當泌尿感染嚴重時還可能影響到腎臟,所以無論男女老少,都必須重視泌尿道問題。
女性先天泌尿系統的構造和男性有很大差異,因此,女性發生泌尿道感染的機率比男性多出8倍以上。一是尿道口到膀胱的距離不同,男性長達25公分左右,而女性卻只有3公分,細菌比較容易經由尿道進入膀胱,引起膀胱發炎;二是女性的尿道口離陰道及肛門都相當近,容易經由性行為或清潔不當,而把陰道、肛門口附近的細菌帶到尿道口,再進入膀胱,增加感染機率。
女性停經後,因為缺乏雌激素,會使尿道壁及周圍維持禁尿或控制不漏尿的肌肉力量變弱,加上陰道及尿道的黏膜萎縮,及尿道黏膜下的血管叢也變少,關閉尿道的力量相對減弱,容易出現漏尿、尿失禁問題,而漏尿造成潮濕,易導致細菌孳生,增加感染發炎機會。
女性泌尿道感染大多數由大腸桿菌引起。泌尿道感染以膀胱為分界,可分為「上泌尿道感染」(如腎盂腎炎)」與「下泌尿道感染」(如尿道炎);若半年內發生2次以上,或一年內有3次以上尿路感染,稱為「反覆性泌尿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在中醫屬於「淋證」範疇,以「小便頻急,淋瀝不盡,尿道澀痛,小腹拘急,痛引臍中」為主要症狀。《諸病源候論》將淋證病機概括為「腎虛而膀胱熱」,初期主要由外感濕熱、飲食不節、多食辛熱肥甘之品、外陰不潔、情志失調、氣滯血瘀、先天稟賦不足或勞慾過度引起,使「濕熱蘊結下焦,而導致膀胱的氣化不利」;後期若因病延日久,濕熱傷及氣陰,可導致「脾腎虧虛,膀胱氣化無權」,也是泌尿道反覆感染的重要原因。
中醫治療反覆性泌尿道感染,可分為急性發作期與慢性緩解期兩階段,治療原則為「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急性發作期以「溼熱下注膀胱」為主,伴有明顯泌尿道感染症狀;治以「清熱利濕通淋」,可用瞿麥、萹蓄、白茅根、車前子、滑石等藥加減。慢性緩解期以「脾腎虧虛」為本,「下焦濕熱」為標。泌尿道不適的症狀減輕或消失,標本兼治,除上述「清熱利濕通淋」藥外,加入「補脾益腎、益氣養陰」藥物如生地黃、茯苓、豬苓、澤瀉、地骨皮等,增強泌尿道抵抗力,以預防泌尿道感染反覆發作。
(作者∕台南市長安中醫診所醫師蘇惠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