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艾琳 畫/張秀燕
每次在演講或教學時被問,「創作是依靠靈感的嗎?您的靈感如何產生呢?」我總是笑笑回覆,「靈感好比被雷打到,或是神靈附身,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機會。」專業作家、詩人如果只靠靈感才能下筆,那麼終其一生寫出的傑作可能寥寥無幾。
寫了近四十年,我以主觀的經驗回答,「作品來自感官開放的那一刻感悟。靈感則是上天賜予的禮物。」就拿我國小畢業1983年暑假,看到中學生刊物徵稿啟事後,以希臘神話的回音女神Echo寫的《回音谷》為例:
谷底沉著一個美麗的哀怨
她曾經用那清越的歌喉
來喚醒沉睡中的大地
如今人們卻在崖頂
大聲喊叫
喂 妳 醒 醒
喂 妳 醒 醒
喂 妳 醒 醒
喂 妳 醒 醒
喂 妳 醒 醒
剖析這首少作,要回到那時的背景。首先我已讀過不少童詩、一些些報紙副刊上的現代詩,粗略明白新詩跟散文的行句不同。頭次知道可以自由投稿,那要投什麼呢?剛剛讀完的希臘神話裡有一個餘韻迴響,就寫Echo為了逃避癡男的追求,跳入山谷變成回音女神的故事吧。這叫有感觸發,自尋靈感。
初稿寫完,要謄寫在稿紙時,自己讀著卻覺得平淡了些,不知哪來的勇氣,把口白句「喂妳醒醒」仿回聲方式,逐行遞減空格,完成末段以圖像詩的處女詩作。這當然不算靈感。形式的修改,乃至一個字、一個標點符號、一個空格、斷行怎麼切,這些都是有邏輯可循。視作者的閱讀水平、對新詩格式的掌握度、文字聲韻的表現…種種的內涵在複檢創作後的沉澱狀態,那些老師教過的、跟閱讀書本的自我消融化,會透過五感內化在己身的感性,經化學變化成為編輯身分的理性。
好詩不易得,必須是知性浪漫和理性知識交感互生,才能臻至完美狀態,而非強行扭轉詞性、或隨意組合字句就是創新意象。欲從事創作尤其是寫詩,而不讀前人作品、只信靈感乍現,簡直就像「等待果陀」那般可笑。不如平時多讀書累積理性思維,好好生活深化日常裡的美感,開放眼睛的觀察、耳朵的聆聽、味覺的、心眼的經驗。等到有所觸發,謬思會來招喚你,勾引你獨特的思維,寫下那動人心弦的新句。
會問創作跟靈感的人,不能只想寫出自己的故事。除了有表達的慾望,更必須有新的觀點,不然你體驗到也就是前人體驗到的,作品沒有寫得比前人好,不如當個好讀者,讀李白、蘇東坡、杜甫、李清照、周夢蝶、鄭愁予、洛夫、白萩、羅智成、辛波絲卡……何必去寫一個人人都能說的主題?感動是你的,可是情懷大家都有,要認真面對創作,就得把小我的感動,嘗試以新的呈現還能與普羅情感共振。我認為這才是「創」作,才不愧謬思對你的寵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