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近期2款阿茲海默症新藥「樂意保(leqembi)」、「欣智樂(kisunla)」有望於6月在台灣開放自費使用,臨床指引正在制定中,專家指出,目前研究僅針對早期且檢測出特定澱粉蛋白的失智症個案,中重度失智者不適用,病患與家屬仍需全面評估風險,並了解藥物是「延緩惡化」而非「治癒疾病」。
對於兩款阿茲海默症新藥樂意保和欣智樂即將在台上市,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近日邀請研究阿茲海默症成因、臨床病況與藥物專家,解析藥物實際療效與可能風險。
台北醫學大學神經學教授兼醫學院院長、雙和醫院神經科顧問醫師胡朝榮表示,阿茲海默症是失智症最常見病因,目前多數科學家相信,其主要病因是腦內堆積過多有害蛋白質「類澱粉」。
胡朝榮指出,過去有許多嘗試移除腦內類澱粉的大型、跨國臨床試驗失敗。此次終於有leqembi、kisunla臨床試驗告捷,並陸續在美國、日本等國上市,是失智症治療的重要里程碑;從過去僅改善病情的「症狀治療」,進入可以真正針對病因來改善病程進展的時代。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副主任傅中玲則指出,即使符合藥物適應症,病患與家屬仍需全面評估風險、生活品質及照護資源,尤其需審慎思考的3大考量。第一是個人價值觀與生活目標是否能接受長期、規律性靜脈輸注藥物及MRI追蹤。
第二,此類藥物是「延緩惡化」而非「治癒疾病」,需了解效益與風險之平衡;至於第三則須評估照護資源的負擔,治療過程需要2至4週輸注藥物一次,MRI定期追蹤,亦增加照護人力與財務負擔,即使醫療條件符合,也需綜合考量家庭支持系統之可行性。
對於這兩款藥物最新研究推論的限制,傅中玲說,目前研究僅針對早期且檢測出特定澱粉蛋白的失智症個案,中重度失智者不適用;且該研究期間僅18個月,尚無數據證明藥物能逆轉病程或延長壽命,長期療效也未明,且副作用風險更仍須長期觀察。
此外,臨床試驗受試者族群以白人為主,對其他族群適用性尚待進一步驗證,目前此藥在台灣仍在試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