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
衛福部中藥販售新令掀議論。部長邱泰源3日表示,台灣環境適合種植藥物,盼發展中藥種植廊道,改變仰賴進口現況,過程需要相關人才;將找不同意見團體共商,有信心解決爭議。
衛福部日前公告,新增核釋《藥事法》「領有經營中藥證明文件之中藥從業人員,並修習中藥課程達適當標準,得繼續經營中藥販賣業務」規定。其中,包括開放具中藥或生藥相關背景,並完成1年以上實務歷練者,依法申請登記經營中藥販賣業,也明定申請者須修習35學分的專業課程。此事掀起中醫藥界與藥師團體論戰。
邱泰源表示,衛福部首要任務是要思考怎麼樣讓人民更健康、國家更發展;若在此原則上討論,有信心可以解決相關爭議跟困難。
他指出,日前已公布相關辦法保護西藥產業鏈本土化,就是盼西藥生產在台生根;中藥過去多依靠從國外或從大陸進口,但其實台灣是種植藥物相當好的環境,未來盼能發展出中醫藥種植廊道,讓不同縣市都可以種植不同藥用植物,讓中藥留在台灣生產,讓國家更有韌性。
邱泰源表示,若要往此方向發展,過程中將非常需要中醫藥人才的投入,因此怎麼樣讓中藥人才利用重要的傳統智慧繼續照顧國人,需要大家一起來思考。
邱泰源指出,在醫療發展中,各個醫事團體的發展與專業,衛福部都非常支持;過去若彼此專業上互相無法結合得很好,也會用心誠懇解決。衛福部將請相關不同意見團體共同坐下來,站在人民健康照顧角度,研議解決方案,「我相信一定可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