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買藥吸一口 氣喘男險死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左2)提醒,短效緩解型吸入劑的治療應為急救使用,只能暫時擴張支氣管,真正控喘仍須以抗發炎為核心。(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時值季節交替,也是各類呼吸道疾病好發時期,一名有氣喘家族病史的50歲男患者,出現症狀時僅靠藥局買氣喘藥急性發作「吸一下」短效緩解型吸入劑緩解,不料卻突然惡化送急診,最後插管、裝上葉克膜搶救;醫師提醒,控制氣喘關鍵是控制發炎,並非像「電視劇」吸一口就會好。

專家指出,短效緩解型吸入劑的治療應為急救使用,只能暫時擴張支氣管,真正控喘仍須以抗發炎為核心,從源頭控制疾病。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統整國內10家醫院數據,針對中重度氣喘患者進行普查。結果顯示,若合併使用緩解型吸入劑的病人,在口服類固醇、急診及住院的使用與發生率,皆明顯高於接受抗發炎治療的患者。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陳育民表示,短效緩解型吸入劑的治療應為急救使用,只能暫時擴張支氣管,真正控喘仍須以抗發炎為核心,從源頭控制,才能降低急診與住院等醫療負擔。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副秘書長劉景隆則提到,根據國際嚴重氣喘登錄計畫(ISAR)統計,台灣嚴重型氣喘病人每年平均急性發作次數高達1.41次,有21.86%病人長期依賴口服類固醇,皆高於亞洲其他國家,而生物製劑使用率為34.11%,低於全球平均的48.76%。

劉景隆說,傳統口服類固醇若長期使用,可能有骨質疏鬆、胃潰瘍甚至感染病菌的健康風險,應評估降低使用。依國際指引建議,嚴重型氣喘應考慮加上生物製劑治療,可針對發炎因子進行精準控制。

陳育民指出,以嚴重氣喘盛行率約占整體氣喘5%來推估,國內嚴重氣喘患者約近10萬人 ,這群患者控制困難、惡化與住院機率高,耗用大量醫療資源。建議透過強化病人用藥依從性與精準治療,才能有效延緩病情惡化、改善肺功能,並防止中度患者進展為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