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坤
意,字義裡本身就包含著情趣,意味在內。古人凡事尚意,即便園林家造園,也講究一種視覺上的畫意。
人們在飲茶時,講究茶意,所追求的便是一種「茶與人」的意境。
蘇東坡〈望江南‧超然臺作〉一詞有句:「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將一種茶意表達的極為充分。
自古以來,文人雅士總是把品嘗佳茗與品味人生相提並論,以茶意來省悟人生之道。正所謂「景無情不發,情無景不生」,以此使茶意與茶味、茶韻、茶境成為了合乎功能性的詩意表達。
茶席間就會由此營造一種畫面美感,以意境表達的深邃程度,來確定飲茶過程中審美格調的高低。
如同風中青竹或雨中海棠,若隔著碧紗欣賞,將會更加含蓄,並由此產生咀嚼不盡的婉約美感。故而奧古斯丁說:「美是各部分的適當比例,再加一種悅目的顏色。」
追求意的優雅和境的深邃,是茶意美學的重點,體現出獨有的含蓄而朦朧的美學表達。
諸者彼此相互聯繫,決定了茶意的整體生成,也使「實」境衍生成了「虛」境。而虛盡在不言中,卻是飲茶者的韻味、思想和表達。
進而又進一步追求「無茶」之意境。這種意境,其實就是在所得茶意之上的一種精神昇華。表面上的「無茶」,強調的是不再沉迷於茶的本身,以此體現當真「有茶」之意。
相傳一日,明代江南四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賓來到茶園,唐伯虎提議沏上等新茶,然後以品茗為題,各飲一句詩以成一絕。於是便先吟道:「午後昏然人欲睡」,祝枝山接句:「清茶一口正香甜」,文徵明連上第三句:「茶餘或可添詩興」,周文賓作結道:「好向君前唱一篇」。一時快慰之情盡在詩情茶意之中。
足以說明,茶味不盡在茶,更在其心。神清氣閑的意境是茶給的,更是得之於自己的心靈,所關聯的是一個人的經歷和心境。人皆言禪茶一味,好茶味如禪,一顆茶心即禪心,偷得浮生半日閑,留得茶香溢滿室,是禪意與茶意在精神層面的結合互通。人又皆言,人生如茶,品茶亦是感悟人生,心靈的觸覺,在這一刻被茶香喚起了。茶雖不語,卻是默默間潛入心底,撩人心魄的那縷餘味,使人在茶香裡清明心靈。
林清玄說,人生如茶,三起三落,方有味道。是有了這種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