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國健署透過居家血壓個案管理模式試辦,發現民眾「早晚測量血壓」、「記得要回門診檢查」改善最多,在飲食、運動、生活作息等具備認知與正向態度,但行為實踐仍不易。
根據衛福部統計,112年國內10大死因中,與高血壓相關的心血管疾病排行第7位,死亡率從102年每10萬人口21.8,10年內增加到每10萬人口38.3。
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高血壓初期通常沒有特別感覺,需透過「定期測量」才能掌握自身血壓狀況。近年持續宣導18歲以上民眾每年在家量1次722血壓值,也就是連續量血壓7天、早晚各1次、每次量2遍。
國健署與台灣高血壓學會攜手社區醫療機構,111年起開發居家血壓個案管理服務模式,由醫事人員針對疑似有高血壓的民眾指導居家血壓管理。在取得民眾知情同意之下,民眾端分享血壓數據,讓醫事機構人員登記管理,追蹤民眾血壓狀況,即時與血壓異常的民眾討論處理方式。
高血壓學會分享3年試辦計畫成果發現,高血壓和年齡成正比的刻板印象,以為無症狀為控制良好,易忽視高血壓控制及規律追蹤的重要性;透過居家血壓個案管理,「早晚測量血壓」、「記得要回門診檢查」改善最多,在飲食、運動等血壓管理生活作息具備認知與正向態度。
高血壓學會副理事長鄭浩民提到,居家量血壓的好處包含對心血管事件預測力更強、數據較多,更易掌握病患血壓變化模式,幫助診斷白袍高血壓、隱匿高血壓,還能更好用以評估用藥與介入效果。
針對家中沒血壓計的民眾,國健署透過公部門與民間產業合作,鼓勵醫療院所、社區藥局及民眾觸及率高的場所,如超商、量販店、車站及農漁會等設置正確血壓健康站,供民眾免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