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中藥自古以來多以煎煮方式服用,過程中如「多醣體」等高分子化合物會釋放至藥劑中。陽明交大中醫學系與傳統醫藥研究所最新研究發現,茯苓與牛樟芝中的多醣體具有顯著的抗發炎與抗癌活性,為中藥科學化邁出關鍵一步。
多醣體被視為中藥調節生理功能的重要成分。然而,中藥研究大多著重於小分子活性成分,對於多醣體的探討仍顯不足。為此,陽明交大醫學院繼成立中醫學系後,再度成立全國首座「中藥醣質體研究中心」,專注於中藥與民間草藥中多醣體的物理化學特性研究,推動相關未來臨床應用。
陽明交大指出,該中心目前聚焦於茯苓與牛樟芝兩種民間常用的中藥材,已獲得初步成果。由陽明交大傳統醫藥研究所教授盧美光領導的團隊,成功自茯苓硫化多醣體中分離出一種新穎成分「Suc40 F3」。
盧美光表示,經體外細胞實驗證實,Suc40 F3具有同時抑制發炎反應與抑制癌細胞生長的雙重效果。研究團隊正積極解析其化學結構,透過科學推動茯苓多醣體於臨床治療中的實際應用。
中心主任暨傳醫所所長林東毅與盧美光透過精緻農業模式,在台灣特有的牛樟芝中,嘗試添加不同微量元素以增加牛樟芝硫化多醣體的產量,並證實特定濃度硫酸鋅培養的牛樟芝,能有效產生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硫化多醣體,在體外試驗中可抑制肺癌細胞生長,亦能活化免疫系統中的巨噬細胞,進一步抑制癌細胞存活。
林東毅說,中藥多醣體研究是一項跨領域的研究計畫,若可成功建立中藥多醣體之生物化學特性資料庫,不僅補足了中藥研究在醣質面向的空白,也有望為未來的中藥開發提供新方向。
研究團隊指出,中藥多醣體研究尚在起步,相關資訊仍需更多研究加以證實,民眾若有多醣體臨床使用相關問題,仍須詢問專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