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探索 〉兩岸關係冰凍 外交挑戰嚴峻

賴清德就職演說強調兩岸主權互不隸屬,是兩岸關係往下探底的開端。(取自總統府網站)

■丁仁方

賴清德總統五二0就職週年將屆,一年來,兩岸關係基本仍處於「冰凍」狀態,大陸對台軍演武嚇則趨於常態化;外交方面,台灣向美國選邊站隊,但賴持續倡議的「民主陣營」,在川普總統「美國優先」、不結盟的單邊主義下,亦難以為繼。

 

 限縮兩岸交流 引發共軍軍演

 

兩岸關係一年來的變化,有兩個重要關鍵節點:一是賴清德去年五二0就職演說,宣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互不隸屬」,賴認為,從一九九六年台灣第一位民選總統宣誓就職起,中華民國台灣就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賴清德強調兩岸主權互不隸屬,是兩岸關係往下探底的開端;繼之,賴在去年雙十國慶演說中又重申了一次。結果,引來中國大陸在去年五月、十月先後進行兩次「聯合利劍」圍島大型軍演。

另一個重要節點,是今年三月十三日,賴清德召開國安高層會議中,將中國大陸明確定義為《反滲透法》所指涉的「境外敵對勢力」,並發布因應台灣面對國安及統戰威脅的「十七項策略」。

「十七項策略」進一步限縮兩岸交流,從兩岸關係的視角來看,形同「鎖台」。會後一個月不到,中國大陸於四月二日又對台進行了「海峽雷霆─二0二五A」軍演,對關鍵港口和能源設施的精確打擊,以及區域封鎖和制空權奪取進行軍演。

川普主義以關稅對全球極限施壓,但導致中國大陸卻與東協、歐盟、拉美的關係獲得改善或強化。圖為大陸外長王毅日前出席「中國大陸-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論壇」。(路透)

 中共武嚇 明顯針對特定議題

 

美國印太司令帕帕羅就曾明言,以中國大陸在台灣周邊舉行的軍演廣泛程度,乃至於封鎖台灣及能源補給線的操演來研判,圍台軍演實際上就是在為「武統」行動做準備。

賴以「十七項策略」緊縮對大陸的交流,主要理由認為大陸對兩岸交流都帶有統戰、滲透目的。至於賴定位中國大陸為「境外敵對勢力」,則是援引《反滲透法》的適用,事實上也有數起偵查起訴案件。

但賴政府兩岸政策,內部卻存在不一致的作為。例如,教育部長鄭英耀就明確表示「反對、禁止兩岸學術交流」,強調各級學校師生安排國際交流活動時,不應該只想到中國大陸。

但陸委會看待兩岸交流,要求先申請填表登記,基本上還是抱持依循健康有序的原則進行。過去一年來,確實也有一些大陸學者、校長申請來台交流訪問的案例。但未來是否配合教育部立場進一步緊縮?還待觀察。

賴清德總統近日接受國內《財訊》、國外《日本經濟新聞》專訪時,提出「很希望能夠跟中國和平相處、和平共榮」、「以對話取代對抗、交流取代圍堵的善意一直都存在」。外界解讀字裡行間,賴似乎對兩岸關係和緩仍留有期待。

兩岸教育、校園交流訪問的事權在教育部,目前看來,管制趨嚴,需要仰賴政府補助的公私立學校,基本上還是會配合政府政策;但賴拋出兩岸溝通的期待,與各部會實際作為又不盡一致,目前也不清楚標準何在?

至於中國大陸對台政策,要有軟硬兩手的同步觀察。硬的一手,針對台獨,不放棄武力,主要聚焦在圍台軍演。從前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到去年的五二0、今年的三一三,「武嚇」明顯都是針對特定政治事件的反應,未來也還會持續,甚至使之常態化。

 

 外交戰略不明 疑美氣氛升高

 

軟的一手,大陸對台「和平統一」、「融合發展」的基調不變。國台辦五月十日在上海舉行「二0二五年兩岸關係研討會」,主題訂為「中國式現代化與兩岸同胞福祉」;海協會理事會中,對台工作也強調「找準定位、發揮優勢、積極作為」。

再看台灣外交處境,過去一年來,台灣的國際參與空間未見拓展,特別是在川普重返白宮之後,想要尋找和川普政府的溝通管道,目前看來並不容易。形勢之嚴峻,主要觀察有五:

第一,賴缺乏自己的國安團隊。一年來,賴繼續延攬前朝英系人馬,例如陸委會主委邱垂正、國安會秘書長吳釗燮、國安局長蔡明彥、國防部長顧立雄等。賴一方面拋出願意和中國大陸溝通的期待,但國安團隊又卡得緊。

第二,台灣整體戰略是「脫中入北」?還是「全球布局」?「脫中」是選邊站的邏輯,目前方向確定;行政院長卓榮泰高調響應「脫中入北」,但賴又強調台灣要「全球布局」!到底台灣整體戰略是什麼?

第三,「疑美」氣氛升高,台灣戰略停損點在哪?川普掀起關稅戰,台積電赴美、台灣加碼軍購、擴大對美投資、台幣驟值,已付出很大;但見美中關稅談判,反而是態度強硬的中國大陸得利;台灣質疑美國並非可靠盟友,「疑美」氣氛愈濃。

對台灣,川普只會問能得到什麼利益,賴清德推「非紅供應鏈」,美國買單嗎?(路透,資料照)

 賴政府選邊站 如何設停損?

 

第四,賴強調的「民主陣營」還存在嗎?過去拜登府有長期戰略部署,強調民主同盟關係;川普只著重短期戰術利益,採取單邊主義、不結盟。以俄烏戰爭為鑑,擺明川普壓根沒有同盟概念:對台灣,川普只會問能得到什麼利益!

第五,賴推「非紅供應鏈」,美國買單嗎?賴欲凸顯台灣在「非紅供應鏈」中的位置與角色都很重要;但川普目標不在打造「非紅供應鏈」,而是「美國優先」,亟欲將高科技產業鏈設法搬回美國,解決平衡貿易逆差、降低國債。

川普主義以關稅對全球極限施壓,新的國際秩序正在成形。具體而言,亦即一個沒有美國的自由貿易,在未來半年到一年之間的「再全球化」、「類全球化」進程中,中國大陸會扮演重要角色。

從「東協十加三」聯合聲明反對川普關稅,歐盟與中國大陸關係出現緩和跡象,「中國大陸-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論壇」宣布要推進新興領域擴大合作。簡言之,由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已經回不去了。

賴清德一路走來強調有感執政,面對美國與中國大陸博弈、川普主義狂潮與國際新秩序,賴政府持續選邊站隊,台灣整體戰略要如何設下停損點、避免衝突升高,進而端出政績,挑戰愈形嚴峻。

(南台灣兩岸關係學會理事長丁仁方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