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林明理
一、前言
匈牙利藝術史家阿諾德·豪澤爾(Arnold Hauser,1892-1978)曾說:「藝術作品的意義內容之恰當詮釋是一個智慧、成熟、生活經驗,以及生存問題、社會觀點、人性問題的恰當評估。」(註)而我認為,臺灣的企業家詩人林子所書畫的作品則是從其重情重義、重抒情的一種文學樣式,且是存在他腦海中自然流露的產物,又同其傾心禪學的心性思想是分不開的。
何謂詩美意識?簡言之,是形而上的藝術直覺,是以人的靈性去體驗到的一種本原的、悠遠的意境之美;從而展現出詩人獨特的審美理念和藝術開拓。當然,這種美並不是為了吸引人注目,反而是想透過其作品以提昇自我靈魂的真、善緊密聯繫在一起;更為重要的是,也必須揭示出新詩的意象,藉以反映出詩人的精神本性及其內心的情感世界。
正是出於此,在探索林子詩歌創作和鑒賞中,我想先從其作品出發,或許能帶給我們更大的啟示。因為,他的詩有著文化現象的歷史縮影;其一生也經歷了由貧苦童年轉而奮發向上的勵志過程,更何況年逾古稀後,反而更加關懷臺灣鄉土情與詩書藝術的開拓上。
二、詩作賞讀
記得美國心理學家巴爾文〈Baldwin〉說:「人類有一種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加以具體化,而表現到外面的本能,藝術即由此而誕生。」詩的真義例子不勝枚舉,但從中可歸納出一個重要的共通點:即詩人都想開創更寬廣的藝術境界。然而,藝術須要欣賞者,也必須要有形式美〈art of form〉。我們今天就從林子詩作闡釋的邏輯為起點,藉以領略其詩美的力量是源自於詩人心靈深處的顫動。
如他歌詠這首(勝利):
理想如黑暗中的一點光
我們葡伏前進
為了那一點光
一點希望
引領我們豎起勝利的旗
人類的方向
詩人的情感是熱情的,思想是正直良善的。詩中不僅保留了其描繪對現代生活的動力與進取心,也具有其勇敢追求人生的精神。我記得陳滿銘教授生前曾論述:「人類的一切知行活動離不開『思維』,而『思維』又始終以『意象』為內容。它初由『觀察』與『記憶』的兩大支柱豐富『意象』,再由『聯想』與『想像』的兩大翅膀拓展『意象』,然後由『形象』與『邏輯』的兩大思維運作『意象』,最後由『綜合思維』統合『意象』,以發揮最大的『創造力』」。然而,林子詩人在創作時,又如何可能去顯示自己的靈魂呢?
或許我們從他經過反思之後,精心寫下的這首(初心),可窺見其如何打開了一個詩美的審美天地:
輕輕展開雙手
呵護著妳的出現
似蓮花指的葉心
品嚐第一道人間的醇酒
沐第一道春風
真心的關懷
生命的萌
這不僅把盼望的心描繪純粹而真誠,也有執著的追求,而且給人以豐富的想像。在臺灣著名的老詩人中,像綠蒂的這首〈山雨夜寺〉詩云:「塵事迤邐如雨,石面淨澄如鏡」,之所以受到我的喜愛,正由於詩中塑造出一種純淨的禪思使我靜默。他向山水問情,傳達出浩瀚的氣魄與莊嚴,從而鑄煉出詩人對生命的感悟與悸動;是一個令人尊敬的前輩。
而在林子詩人近期發表的一首古詩(清晨漫步官邸花園有感),仍可看出他帶著對臺灣時事的關懷,默想著今後的工作計劃,也真實地描繪了時代興衰與更迭的命運、走過風雨後的哲思。末段詩云:
五代十國今安在
歲月遞嬗蕭蕭來
葉落枝茂世代易
新枝不解舊花哀
這是林子詩人的真摯傾訴,對傳統詩美的創造是有其助益的。我認為,詩人多信賴直覺,直觀與思維在瞬間的統一,是直覺的基本特徵。另外,我們也可以將這種本質上的問題,由詩作闡釋的邏輯為起點,來探索林子詩人的書藝特色。他已然建立起一種自己與大自然或宇宙的對話,而對話的情緒則透過書法被闡釋。凡此等等,皆是詩書藝術美的典範。
三、結語:詩書藝術確立為林子詩人一生的崇高追求
無可否認,真、善、美從來都是詩人追求藝術的最高價值。詩美的體驗不僅具有詩人的個性化特徵,而且,它也是詩人對自我本體的深切體驗。本文略述林子詩人的作品在在顯示出其詩藝是純屬於詩人的想像力創作,處在自由不羈的自然中。
從美學角度的解釋來看,以單純的鑒賞態度去體味林子詩人的心境,才能從中轉換為可供愉悅的藝術情感。這就說明,他在構思中飽含感情的詩藝世界裡,美感總是伴隨著詩性體驗而來。他也喜歡貼近臺灣的鄉村、精微地體察民情。
近年來,這位企業界傳奇的老詩人,仍不停地為臺灣鄉土奉獻,讓後繼的詩人感到一種溫馨與希望;今年文藝節,榮獲文化獎章,可喜可賀。相信未來我們在賞讀其詩時,也能感受到藝術正在開拓的喜悅。
註:摘自廖新田著,《藝術的張力:臺灣美術與文化政治學》,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0年版,臺北,頁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