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當腹脹久治不癒,真的只是消化不好嗎?醫師提醒,不少人一開始以為是壓力或飲食造成的不適,卻忽略了背後可能藏有更深層的問題,往往需要結構性檢查與功能醫學雙軌分析,才能精準找出病因。
一位33歲男性半年來一直被腹脹、腹痛和腹瀉反覆困擾,即使照胃鏡、吃藥,但效果始終不理想。
經醫師建議,做一次完整健檢才發現,個案半年內竟然瘦了快20公斤,於是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結果發現右上腹有一顆8公分大的腫瘤。經大腸鏡與切片確認後,診斷為小腸高惡性B細胞淋巴瘤侵犯大腸,形成腸套疊狀況。
聯安診所內視鏡室主任徐兆甸醫師表示,腸胃問題常常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而是要多角度檢查,才能真正釐清原因。
找腹脹問題根源:腹部超音波、胃鏡、大腸鏡檢查,缺一不可!當3項結構性檢查都正常,但腹脹仍持續反覆,便需特別考慮「小腸菌叢過度增生」(SIBO)。
SIBO是指本應菌數稀少的小腸中,因蠕動變慢、胃酸不足或消化酵素分泌減弱,導致本來應該在大腸的細菌異常繁殖過多於小腸。
這些細菌會把未完全分解的碳水化合物發酵產氣,常見於飯後1至2小時開始腹脹,也可能伴隨打嗝、放屁、腹痛、腹瀉或便秘等症狀。
若SIBO長期未處理,其持續產生的發酵產物可能影響腸道黏膜,進而造成「腸漏症」。所以SIBO也是腸漏症主要原因。
此外,細菌過度增生也可能抑制小腸內負責分解食物中組織胺的酵素,進而引發「組織胺不耐症」,表現為類似食物過敏或皮膚過敏的不適反應。這些狀況看似零碎,實際上往往來自腸道菌叢失衡與屏障功能受損的雙重影響。
徐兆甸提醒,剛開始腹脹一般人都會認為是消化不良,所以自然會給益生菌,酵素治療,但是若是無效,就要做檢查去排除是否有器質性病變(膽結石、腫瘤、發炎、糜爛、潰瘍、幽門桿菌、腸阻塞)。
若已排除器質性病變,就必須繼續做檢查,排除下列疾病的可能性: 小腸菌叢過度增生(SIBO),腸漏症(腸道通透性增加),組織胺不耐症,腸躁症(功能性腸機能障礙)。